春社的意思、春社的詳細解釋
春社的解釋
古時于春耕前( 周 用甲日,後多于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祭祀土神,以祈豐收,謂之春社。《禮記·明堂位》:“是故,夏礿、秋甞、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大蠟,天子之祭也。” 鄭玄 注:“春田祭社。” 唐 王駕 《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宋 史達祖 《雙雙燕·詠燕》詞:“過春社了,度簾幕中間,去年塵冷。” 張素 《得利寺》詩:“柘柳陰濃春社罷,牛羊日夕牧童來。”
詞語分解
- 春的解釋 春 ū 一年的第一季:春季(農曆正月至三月)。春節。春色。春晖(春天的陽光,喻父母的恩情)。春山(春天的山,山色如黛,喻婦女的眉毛)。春秋(a.春季和秋季;b.指年月;c.指人的年歲,如“春春正富”;
- 社的解釋 社 è 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禮:春社。秋社。社日。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後用以借指國家)。 團體或機構:報社。結社。 筆畫數:; 部首:礻; 筆順
網絡擴展解釋
春社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其含義與習俗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主要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起源與功能演變
- 商周時期:最初是男女聚會的狂歡節日,帶有原始社會生殖崇拜的遺風。
- 農耕社會轉型:逐漸演變為祭祀土地神的核心活動,旨在祈求農事豐收。甲骨文已有相關記載,曆史超過兩千年。
二、時間與祭祀方式
- 日期:先秦至魏晉無固定日期,宋代後定為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約春分前後),民間也有二月初二、初八等說法。
- 儀式:通過獻祭、歌舞等方式表達對土地的感恩,形成“春祈秋報”傳統(春社祈豐收,秋社謝神恩)。
三、文化内涵與民俗活動
- 農業信仰:體現古人對自然力量的敬畏,通過祭祀強化“土地生養萬物”的認知。
- 民俗特色:包括舞龍舞獅、社戲表演、共享春社飯等,部分地區保留飲酒治耳疾的習俗(如“治聾酒”)。
- 社會意義:促進社區凝聚力,衍生出“社會”一詞,成為群體活動的文化源頭。
四、文學與曆史影響
陸遊《遊山西村》中“箫鼓追隨春社近”等詩句,生動描繪了節日的熱鬧場景,印證其深遠的文化影響力。
擴展提示:春社在元代後逐漸衰落,但部分習俗融入其他節日(如二月二“龍擡頭”),仍可見其文化延續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春社(chūn shè)這個詞的意思:
春社是指在春天舉辦的社會集會或慶典,通常是為了祈福、慶祝豐收或迎接春天的到來而舉辦的農民活動。
拆分部首和筆畫:
春(chūn)的部首是日,總共有5個筆畫;
社(shè)的部首是示,總共有7個筆畫。
來源及繁體:
“春社”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中國的農耕社會,人們為了慶祝春天的到來而舉辦的一種傳統活動。在繁體字中,“春社”仍然是寫作“春社”,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春字的形狀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上部分為三個小點,表示植物的花蕊,下部分則表示大地。社字在古代寫作“舍”,表示人們聚集在一起的房屋。
例句:
1. 每年春社的時候,村裡的人們都聚集在一起,載歌載舞,共慶豐收。
2. 春社上,人們紛紛獻上自己的祈福,希望來年的作物能夠豐收。
3. 我們村的春社活動非常熱鬧,人們都穿着盛裝,一起歡慶春天的到來。
組詞:
春耕、春雨、春風、社會、社區
近義詞:
春節、春日、豐收、盛會
反義詞:
冬社、秋社
希望以上信息能滿足您的需求。如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咨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