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旌旗。《南史·謝晦傳》:“舟艦列自 江津 至于 破冢 ,旗旌相照。” 唐 宋之問 《扈從登封告成頌》詩:“和風吹鼓角,佳氣動旗旌。”
“旗旌”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代多種旗幟的組合,多用于形容盛大、威嚴的場面。以下是詳細解釋:
多用于文學、曆史描述中,強調場面的壯麗或軍隊的威嚴,例如:“舟艦列江津,旗旌蔽日”(形容水軍陣列)。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成語典故,可參考漢典、《周禮》等文獻。
《旗旌》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分别是「旡」和「⺍」。其中「旡」是表示否定的意思,而「⺍」是部首「卩」的繁體字形。它的拼音是qí jīng。
《旗旌》一字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象形文字,象征着旗幟和旌旗。旗幟在古代是代表軍事力量、統治階級或部落身份的重要象征。旗幟的擺放和形式也能傳達特定意義,包括部隊的指揮、識别和鼓舞等。
《旗旌》的繁體字為「旗旌」,字形保留了簡體字的意義和結構。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早期的寫法可能稍有差異。《說文解字》中給出的古代寫法是:「區標多簡」,但基本上仍然能夠識别為「旗旌」的意思。
1. 升起旗旌,振奮士氣。 2. 他站在高台上,手握旗旌,激勵前進的隊伍。
1. 旗幟:指揮、代表或象征特定集體、組織或國家意義的旗幟。 2. 旌德:作為名詞,旌德是中國安徽省的一個縣名。
1. 旌旗:與「旗旌」意思相近,常用來指代旗幟和旌旗。 2. 旗幟:與「旗旌」意思相似,常用于引申比喻。
1. 平庸:與「旗旌」意思相對,表示普通、平凡、缺乏激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