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廠商不負責任的規避态度,消費者憤憤不平,群起攻之。
“群起攻之”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qún qǐ gōng zhī,意思是“衆人一同起來攻擊或反對某事物或某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由“群”(衆人)、“起”(一同行動)、“攻”(攻擊/反對)、“之”(代指對象)組成,強調多數人對某一對象的集體反對或攻擊。例如:當某人的行為引發衆怒時,可能會被“群起攻之”。
出處與演變
源自《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原指孔子讓弟子聲讨違背道義的人,後演變為成語,表示集體譴責或攻擊。
用法與例句
近義詞與感情色彩
擴展說明
成語也寫作“群起而攻之”,兩者含義相同,後者因加入連詞“而”更口語化。需注意使用時需符合語境,避免濫用。
《群起攻之》指的是衆多人一起發動攻擊、進攻或反抗,力量集合起來對某一目标進行攻擊的意思。
《群起攻之》的拆分部首是羊、其筆畫數為9畫。
《群起攻之》是出自中國古代名著《史記·李斯列傳》。原文為:“此時群臣湊觞而行,李斯進曰:‘天下莫敢當秦王者,唯陛下與愛衛霍光與戰士衆,此為群起而攻之也。’”意為衆臣舉杯向秦始皇緻賀,李斯進言說:“天下沒有人敢與秦王抗衡,隻有陛下、衛霍光以及無數戰士,可以群起攻之。”
《群起攻之》的繁體字為《群起攻之》。
古時《群起攻之》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1. 面對強大的敵人,我們應該群起攻之,共同對抗。
2. 在這個困難的時刻,隻有大家群起攻之,才能克服困難。
群起、起攻、群起攻、起攻之。
集體出擊、衆志成城、共同進攻。
分散行動、各自為戰、獨自抵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