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啻天淵”是一個成語,常用于形容兩個事物之間的差異極大,如同天與深淵的距離。以下是詳細解析:
出處:
最早見于清代李漁《閑情偶寄·賓白第四》:“吳有吳音,越有越語,相去不啻天淵。”。
這裡用吳越方言的差異,強調語言文化的懸殊。
語法結構:
動賓式結構,通常作謂語,不帶賓語(例:“二者不啻天淵”)。
感情色彩:
中性偏褒義,多用于強調對比的客觀性。
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描述經濟、文化、思想等領域的顯著差異。例如對比曆史變遷、人物行為反差等。
如需進一步探讨,可提供具體語境再作分析。
1. 意思:
“不啻天淵”是一個常用成語,形容事物之間差距極大,好比天與地的距離。意為“不亞于天地間的巨大差距”,強調極其巨大的差異。
2. 部首和筆畫:
這個成語由“不”、“啻”、“天”、“淵”四個字組成。它們的部首分别是:一、口、門、氵。而它們的總筆畫數分别為:九、14、4、10。
3. 來源:
“不啻天淵”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獻,在古代以形容天與地之間的巨大差距。多用于文學作品、修辭手法和口語中。
4. 繁體字:
“不啻天淵”是“不啻天淵”的繁體字寫法,即增加了一個淵字旁。
5. 古代字體:
在古代,常見的字體形式是篆書、隸書和楷書。這些字體的字形與現代字體有所不同,在書寫時有一定的規範和特點。
6. 例句:
他的才華與一般人相比,不啻天淵。
7. 組詞:
與“不啻天淵”相關的組詞有:天淵之别、差距天淵、天淵之隔。
8. 近義詞:
與“不啻天淵”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天壤之别、判若兩人。
9. 反義詞:
與“不啻天淵”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同等一視、無明顯差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