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備戒的意思、備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備戒的解釋

(1).儆誡。《禮記·樂記》:“夫《武》之備戒之已久,何也?” 鄭玄 注:“備戒,擊鼓警衆。”《孔子家語·辯樂》作“備誡”。

(2).戒備;警戒防備。 清 龔自珍 《阮尚書年譜第一序》:“備戒不虞,綢繆未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備戒(bèi jiè)是古漢語複合詞,由“備”與“戒”二字構成,其核心含義為預先警備、謹慎防備,強調通過周全的準備以防範潛在風險或過失。以下從字源、詞義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備(備)

    本義指周全的準備。《說文解字》釋:“備,慎也”,引申為完備、防備。如《周禮·天官》載:“以九式均節財用……三曰喪荒之式”,鄭玄注:“荒,兇年也。備戒不虞”,此處“備”即指應對災荒的預先籌謀 。

  2. 本義為警戒、警惕。《說文》雲:“戒,警也”,強調以謹慎态度防範疏失。如《周易·萃卦》:“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即通過整備兵器預防不測。

二字複合後,“備戒”融合了“周全準備”與“高度警覺”的雙重内涵,凸顯主動防範的意圖。


二、典籍用例與釋義

  1. 禮制中的預備警示

    《周禮·春官》載大祭祀時“樂師帥學士而歌徹”,鄭玄注:“學士,國子也……備戒于後”,指樂師引導國子演習禮儀,為正式祭祀做預備性警示 。此處強調儀式前的反複操練以防失誤。

  2. 軍事防禦的戒備

    《管子·兵法》言:“備戒不怠,三軍之司命也”,主張軍隊需時刻保持戰備狀态,将“備戒”視為維系軍隊存續的關鍵 。

  3. 日常行為的謹慎規範

    朱熹《儀禮經傳通解》釋“備戒”為“豫敕其事”,即事前申明規則以約束行為,如宴席中主人“備戒”賓客遵循禮儀,避免失态 。


三、現代語義延伸

現代漢語中,“備戒”雖非常用詞,但其精神内核仍存于“戒備”“警備”等詞中,多用于描述對風險的系統性防範,如:

“防汛部門須提前備戒,以應對極端天氣。”

體現未雨綢缪、防患未然的智慧。


參考資料:

  1.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2. 《周禮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3. 《管子校注》(黎翔鳳撰)
  4. 《儀禮經傳通解》(宋·朱熹)

網絡擴展解釋

“備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儆誡
    指通過警示或告誡的方式使人警醒,常用于強調對潛在風險的提醒。例如《禮記·樂記》中提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鄭玄注解為“擊鼓警衆”,即通過擊鼓傳達警示信號。

  2. 戒備;警戒防備
    強調對危險或突發情況的預先防範。清代龔自珍在《阮尚書年譜第一序》中寫道“備戒不虞,綢缪未雨”,即通過提前準備應對意外。


二、詞語結構


三、文獻出處與用法


四、總結

“備戒”融合了“預先準備”和“主動警戒”的雙重含義,既可用于具體行動(如軍事防備),也可形容心理狀态(如保持警覺)。其核心思想與“防患未然”“居安思危”等成語相通。

别人正在浏覽...

隘陋阿媽冰弦玉柱逼狹長迤躔離躭悮導熱琱琭笃愛訪論藩衍蜚龍風流債佛法僧府端怪響鼓膜咍噱鶴膝竹洪衇皇使虎蔔惠敏渾愣活頁紙裌襖儉葬矯揉造作季弟解弁接櫃解羅潔牙镌鑿沮誦了不相屬梁上君子民禮民食目識耐久牛兵篷舟魄魄锵鳴奇謀熱毛子馬世姻數算鹔鷞鼗鞞通今達古痿瘁魏紅滃然我丈無出頭祆廟火賢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