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戒的意思、備戒的詳細解釋
備戒的解釋
(1).儆誡。《禮記·樂記》:“夫《武》之備戒之已久,何也?” 鄭玄 注:“備戒,擊鼓警衆。”《孔子家語·辯樂》作“備誡”。
(2).戒備;警戒防備。 清 龔自珍 《阮尚書年譜第一序》:“備戒不虞,綢繆未雨。”
詞語分解
- 備的解釋 備 (備) è 完全,應有的都有了:具備。完備。求全責備(要求全面、完美)。 事先安排好:預備。防備。準備。籌備。備案(向主管機關做書面報告,以備查考)。備注。備忘錄。 設施:設備。裝備。軍備。 筆
- 戒的解釋 戒 è 防備:戒心。戒備。戒嚴。戒驕戒躁。 革除不良嗜好:戒除。戒煙。 佛教律條,泛指禁止做的事:戒刀。戒尺。齋戒。 準備:戒途。戒裝。 古同“界”,界限。 筆畫數:; 部首:戈;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備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
儆誡
指通過警示或告誡的方式使人警醒,常用于強調對潛在風險的提醒。例如《禮記·樂記》中提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鄭玄注解為“擊鼓警衆”,即通過擊鼓傳達警示信號。
-
戒備;警戒防備
強調對危險或突發情況的預先防範。清代龔自珍在《阮尚書年譜第一序》中寫道“備戒不虞,綢缪未雨”,即通過提前準備應對意外。
二、詞語結構
- “備”:意為準備、防備(如“德才兼備”“有備無患”)。
- “戒”:意為警戒、戒備(如“戒嚴”“戒心”)。
組合後整體含義為“提前防備并保持警惕”。
三、文獻出處與用法
- 古代典籍中多用于描述儀式或軍事場景,如《禮記》中通過擊鼓傳遞警示信號。
- 現代語境下可引申為對生活、工作中潛在風險的防範意識,例如“備戒心态”。
四、總結
“備戒”融合了“預先準備”和“主動警戒”的雙重含義,既可用于具體行動(如軍事防備),也可形容心理狀态(如保持警覺)。其核心思想與“防患未然”“居安思危”等成語相通。
網絡擴展解釋二
備戒(bèi jiè)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警惕、警戒、提防。它的拆分部首是夂和戒,總共有11個筆畫。備戒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兵器,意味着準備戒備和警惕。在繁體中,備戒的寫法與簡體一樣。在古時候,備戒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含義相同。
以下是備戒這個詞的一些例句:
1. 我們必須時刻備戒可能發生的危險。
2. 在黑暗中行走,我們要格外備戒各種潛在的危險。
3. 他備戒着陷阱,以免不小心掉進去。
4. 這個地區一直處于備戒狀态,以應對可能的突發事件。
一些與備戒相關的組詞包括戒備、戒心、警備、警惕等。這些詞彙都與保持警覺和提防有關。與備戒近義的詞語包括警戒、戒備、警覺、注意等。而反義詞則包括大意、放松、掉以輕心等,表示不加警惕或不重視的概念。
希望以上回答能滿足您的要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