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穿繩索。《孔子家語·緻思》:“枯魚銜索,幾何不蠹;二親之壽,忽如過隙。”後以“銜索”為不得孝養父母之典。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泣風雨於《梁山》,惟枯魚之銜索。”《晉書·孝友傳序》:“聚薪流慟,銜索興嗟。”《梁書·元帝紀》:“惵惵黔首,路有銜索之哀;蠢蠢黎民,家有 桓山 之泣。”
“銜索”是一個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字面意義:指“口穿繩索”,即用嘴叼着繩索。這一意象常被用于比喻時間緊迫或事物易朽,如《孔子家語·緻思》中“枯魚銜索,幾何不蠹”的表述,暗示枯魚若被繩索穿挂,很快會被蟲蛀,暗含生命短暫、盡孝需及時之意。
孝養父母之典
源自《孔子家語·緻思》:“二親之壽,忽如過隙”,通過“銜索”的意象,警示子女應及時盡孝,否則父母年邁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後世文學作品如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唐代《晉書》等均沿用此典,表達未能盡孝的遺憾。
困境與受制于人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到,“銜索”可引申為“被迫接受命令或安排”,如同馬匹被缰繩控制無法自主行動。但這一用法在經典文獻中較少見,可能為近現代擴展義。
不同詞典對“銜索”的釋義側重不同。高權威來源(如漢典)主要圍繞孝道與時間意象,而中等權威來源可能包含引申義。建議優先參考經典文獻用例。
銜索(xián suǒ)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共十四畫。銜索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銜索的形态為“行索”,其中“行”表示動作,“索”表示縛住。這個詞語常常用來形容動物或者人類用嘴中、牙齒夾住物體,以便運送或移動的動作。
下面是一些使用銜索的例句:
1. 動物園裡的大象用鼻子銜索把樹木搬到另一個地方。
2. 漁民嘴裡銜索着漁網,小心翼翼地從船上下水。
除了銜索,還可以通過組合其他字詞産生一些相關的詞語,比如:
1. 銜泥:用嘴巴銜着泥土。
2. 銜杯:用嘴唇夾住酒杯。
3. 銜枚疾走:用嘴裡銜着口信,快速奔跑。
與銜索的意思相近的詞語包括“咬牢”、“咬着”、“夾持”等。而與銜索的意思相反的詞語則包括“放下”、“釋放”、“開口”等。
在繁體字中,銜索的寫法為「衘索」。雖然繁體字在現代漢字中使用較少,但在一些地區和文化中仍然有一定的使用。
總的來說,銜索是一個描述用嘴巴夾住物體以便運送或移動的動作的詞語,可以組成其他相關的詞語,近義詞包括咬牢、咬着、夾持等,與其相反的詞語有放下、釋放、開口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