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洩,排遣。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四本第四折:“别恨離愁,滿肺腑難陶洩。除紙筆代喉舌,千種相思向誰説?”
“陶洩”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áo xiè(注音:ㄊㄠˊ ㄒㄧㄝˋ),其核心含義為發洩、排遣情感,常見于古代文學作品中。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通過某種方式将内心的情緒(如憂愁、思念等)抒發或排解出來,常見于描述情感釋放的過程。例如《西廂記》中“别恨離愁,滿肺腑難陶洩”即用此意。
構成分析
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四折寫道:
“别恨離愁,滿肺腑難陶洩。除紙筆代喉舌,千種相思向誰説?”
此處通過“陶洩”刻畫了人物因離别而難以排遣的愁緒,最終以書寫寄托相思。
該詞多用于古典文學或詩詞中,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其近義詞可包括“宣洩”“抒懷”等,但“陶洩”更強調通過主動行為(如創作、書寫)實現情感釋放。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源或相關例句,可參考《漢典》《西廂記》等文獻資料。
《陶洩》是一個漢字詞組,它的意思是陶醉、沉迷。指人們心境或情感在某種事物或環境的影響下而得到滿足、忘乎所以。
《陶洩》由兩個部首組成,左側的陶部是陶字的部首,右側的洩部是洩字的部首。
陶字的筆畫數為11畫,洩字的筆畫數為8畫。
《陶洩》一詞的來源較為模糊,可能形成于古代文學、藝術創作中。它在古代書畫、音樂、飲食等領域常用于表達人們對各種美好事物的沉迷、欣賞、傾心等情感。
《陶洩》一詞沒有繁體字形式,因為其本身就是屬于簡體字。
古時的《陶洩》寫法并未發生重大變化,與現代簡化字形式相似。
1. 在那個美麗的海灘上,他陶洩于微風拂面、大海奔騰之中。
2. 這個音樂節太棒了!我完全陶洩在音樂的海洋中,無法自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