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箋疏的意思、箋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箋疏的解釋

猶箋注。 宋 曾鞏 《南軒記》:“然而六藝百家,史氏之籍,箋疏之書,與夫論美刺非……罔不畢載。” 清 戴名世 《己卯行書小題序》:“今夫道具載于四子之書,幽遠閎深,無所不具,乃自 漢 唐 諸儒相繼,訓詁箋疏,卒無當于大道之要。” 郭沫若 《讨論注譯運動及其他》:“他把德文逐字譯成英文,把英文逐字譯成華字,依華文文例整頓一遍之後,再來插說幾句以當箋疏。”

牋疏:章奏;書信。《三國志·吳志·呂蒙傳》:“ 蒙 少不脩書傳,每陳大事,常口占為牋疏。”《北史·蕭大圜傳》:“ 大圜 恐讒愬生,乃屏絶人事,門客左右,不過三兩人,不妄遊狎,兄姊間,止牋疏而已。”《宋史·楊克讓傳》:“ 趙普 守 西洛 ,府中牋疏,皆 希閔 所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箋疏(jiān shū)是漢語古典文獻學中的專有名詞,指對典籍的注釋與解說,包含“箋”與“疏”兩種注解體例的結合。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分釋字義

  1. 本義為小竹簡,引申為對古籍的補充注釋。東漢鄭玄《毛詩箋》首創此體,在他人注解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隱義或補充考據,側重文本的深層闡釋。

    《說文解字》:“箋,表識書也。”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原意為疏通,指對古籍原文及舊注的逐條解說。唐代孔穎達《五經正義》完善此體,通過分章析句、引證史料,系統疏通文意。

    《禮記·經解》:“疏通知遠,《書》教也。”

    來源:《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


二、合稱釋義

“箋疏”作為複合詞,指逐層遞進的注解體系:


三、學術價值

箋疏體例體現三大功能:

  1. 校勘文本:對比版本差異,訂正訛誤(如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
  2. 訓釋詞義:解析字詞古義及語法(如孔穎達對《詩經》“關關”的聲訓);
  3. 闡發義理:結合曆史背景诠釋思想(如鄭玄以禮制釋《詩》)。

    來源:周予同《中國經學史講義》(上海人民出版社)。


四、經典例證


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
  2. 孔穎達《五經正義》
  3. 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4. 周予同《中國經學史講義》
  5. 永瑢《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網絡擴展解釋

“箋疏”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ān shū,其含義可從不同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章奏與書信
    指古代用于陳述政事的公文(章奏)或私人往來的信件。例如《三國志·吳志·呂蒙傳》中提到呂蒙常口述“箋疏”呈報大事。

  2. 注釋與箋注
    宋代後衍生出“注釋典籍”的含義,如曾鞏《南軒記》中提到的“箋疏之書”,即指帶有注解的文獻。

二、字義分解

三、使用場景

  1. 古代公文與書信:多用于官方文書或文人書信往來。
  2. 文學創作:形容文章結構簡明,如成語“箋疏”可指文字不冗長。
  3. 學術注釋:特指對經典文獻的注解,如清代戴名世提及的“訓诂箋疏”。

四、出處示例

“箋疏”一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既可指實際文書,也可引申為文字風格或學術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愛斯基摩人暴事杯蛇邊魚筆格扠手秤不離铊赤诏愁顔舛和吹法螺麤滞調離頂發東牀佳婿果木過鹽歡歎胡蒜奸谲機辯解圍金縢議禁庭舊編九日君主專制衎直控守口口相傳跨制犂面林魈離鄉别土蠻牀滿清末造冒襲沒閏拿一手猊爐欺濫熱情洋溢絨花冗穢上山捉虎,下海擒龍上賢深溥事大事智摅吐四聚四散宿障土層腿腕子剜肉做瘡五分仙客來仙液瓊漿小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