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箋疏的意思、箋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箋疏的解釋

猶箋注。 宋 曾鞏 《南軒記》:“然而六藝百家,史氏之籍,箋疏之書,與夫論美刺非……罔不畢載。” 清 戴名世 《己卯行書小題序》:“今夫道具載于四子之書,幽遠閎深,無所不具,乃自 漢 唐 諸儒相繼,訓詁箋疏,卒無當于大道之要。” 郭沫若 《讨論注譯運動及其他》:“他把德文逐字譯成英文,把英文逐字譯成華字,依華文文例整頓一遍之後,再來插說幾句以當箋疏。”

牋疏:章奏;書信。《三國志·吳志·呂蒙傳》:“ 蒙 少不脩書傳,每陳大事,常口占為牋疏。”《北史·蕭大圜傳》:“ 大圜 恐讒愬生,乃屏絶人事,門客左右,不過三兩人,不妄遊狎,兄姊間,止牋疏而已。”《宋史·楊克讓傳》:“ 趙普 守 西洛 ,府中牋疏,皆 希閔 所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箋疏”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ān shū,其含義可從不同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章奏與書信
    指古代用于陳述政事的公文(章奏)或私人往來的信件。例如《三國志·吳志·呂蒙傳》中提到呂蒙常口述“箋疏”呈報大事。

  2. 注釋與箋注
    宋代後衍生出“注釋典籍”的含義,如曾鞏《南軒記》中提到的“箋疏之書”,即指帶有注解的文獻。

二、字義分解

三、使用場景

  1. 古代公文與書信:多用于官方文書或文人書信往來。
  2. 文學創作:形容文章結構簡明,如成語“箋疏”可指文字不冗長。
  3. 學術注釋:特指對經典文獻的注解,如清代戴名世提及的“訓诂箋疏”。

四、出處示例

“箋疏”一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既可指實際文書,也可引申為文字風格或學術注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箋疏》的意思

《箋疏》是一個詞,其中“箋”和“疏”都是詞語的組成部分。合在一起表示文稿或書籍的批注和注釋。

拆分部首和筆畫

“箋”字的部首是“竹”,共有8畫;“疏”字的部首是“疋”,共有14畫。

來源

《箋疏》這個詞在古代中國文學中常常出現。這個詞來源于古籍中對于批注和注釋的稱呼。

繁體

《箋疏》是《箋疏》的繁體字形。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具體寫法可能會有些出入。以下是《箋疏》在古代的漢字寫法:

箋:畫竹,稍高頭,下低風字橫。

疏:八個疋字楷書形,故與其字略同。

例句

1. 這本書的《箋疏》讓我對古代文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 他潛心研究《箋疏》,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組詞

1. 箋紙:用于寫信或做筆記的紙張。

2. 批注:對文獻或書籍進行詳細的解釋或評價。

3. 解釋:對事物的含義、原理、性質等進行闡述。

近義詞

1. 注釋

2. 批語

反義詞

1. 原文:指沒有進行批注或注釋的文獻或書籍。

2. 清晰:指陳述或說明明确、易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