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發議論、評論或作辯論。 南朝 宋 顔延之 《五君詠·嵇中散》:“形解驗默仙,吐論知凝神。”《南史·王思遠傳》:“見 明士 蓬頭散帶,終日酣醉,吐論從橫,唐突卿宰,便復憶見 思遠 。” 唐 黃滔 《贈懷光上人》詩:“過午休齋慣,離經吐論高。”
(2).指寫作論說、辯論文字。 宋 蔡襄 《士伸知己賦》:“ 非 五難而吐論, 和 再刖而處窮。”
“吐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詳細解釋:
指通過語言表達觀點、進行辯論或發表見解。該用法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指以書面形式闡述觀點、撰寫論述文章。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用法,可參考古典文獻或權威詞典來源(如、5、9)。
吐論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發表言論、表達觀點或批評評價的意見。
拆分部首和筆畫:
來源:
吐論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最初,它的古時寫法是「吐論」,其中「吐」表示說話、表達,「論」則表示論述、讨論。隨着時間的推移,「論」逐漸變為現代漢字中的「論」,而「吐論」也進一步簡化為「吐論」。
繁體字:
在繁體字中,「吐論」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吐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相對于現代漢字的簡化寫法,漢字的形态更加複雜。以「吐論」為例,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是「吐論」。
例句:
1. 他在社交媒體上吐論了自己對當前政治局勢的看法。
2. 記者的吐論觸及了公衆敏感的話題。
組詞:
1. 吐露:表示敞開心扉、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或感情。
2. 吐槽:表示戲谑、批評或諷刺的言論,常用于描述對某些事物或現象的不滿。
近義詞:
1. 談論:表示人們就某個話題進行讨論、交流觀點。
2. 議論:表示圍繞某個議題進行辯論或發表評論。
反義詞:
沉默:表示不言語、不發表任何意見或觀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