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財難舍”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指人過分愛惜錢財,不願施舍或幫助他人,常含譏諷吝啬之意。其中“善財”原為釋迦牟尼弟子名,後引申為“愛惜錢財”;“舍”即施舍,強調不願付出的态度。
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最早見于明代吳承恩的《西遊記》第四十二回。書中描述觀音菩薩責備孫悟空:“你這猴子!你便一毛也不拔,教我這善財也難舍。”
根據佛教文化分析,“善財”本為虛心求法的象征(善財童子),但成語中“善”被賦予“愛惜”之意,暗含對過度節儉的諷刺。現代用法中,也可指“該用錢時卻過分節省”或“因貧窮導緻無法施舍”的矛盾狀态。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西遊記》原文或漢典等權威釋義來源。
《善財難舍》是一個成語,形容善良人士舍不得財富,樂于助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善(口、井)財(貝)難(阝、廣)舍(舍)。
來源:《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善財,人之所視也。”
繁體:善財難捨。
古時候漢字寫法:善財難捨。
例句:他是個善財難舍的人,經常捐助貧困家庭。
組詞:舍己為人、舍己救人、財迷心竅、珍財如命。
近義詞:善心如海、舍己助人。
反義詞:貪財愛物、自私自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