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馬舡 ”。1.大船;官船。《醒世恒言·吳衙内鄰舟赴約》:“彼處吏書差役,帶領馬船,直至 長沙 迎接。” 明 李東陽 《馬船行》:“ 南京 馬船大如屋,一舸能容三百斛。”《明史·陳瑄傳》:“又快船、馬船所載不過五六十石,每船官軍足用,有司添差軍民遞送,拘集聽候。”
(2).運馬的船。 明 陸噓雲 《世事通考·船隻》:“馬舡、糧舡、戰舡、哨舡、渡舡。” 清 陸世楷 《馬船行》:“将軍驅馬一萬匹,載馬直須船一千……馬船已朽馬骨高, 朝漢臺 邊嘶夜月。”
“馬船”是古代漢語中的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指古代用于官方事務的大型船隻,常見于官員出行或物資運輸。例如:
特指運輸馬匹的船舶,多用于軍事或長途運輸。例如: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因馬船速度較慢,可借喻工作效率低下。但此用法多見于文學修辭,非曆史常見含義。
注意:不同文獻對“馬船”的側重不同,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若需更多例證,可參考《明史·陳瑄傳》等史料。
馬船是指用馬作為動力的船隻,一般是為了在沒有風的情況下推動船隻。這種船隻通常是用馬拉着繩索走在岸邊,以便在船上的絞盤系統上産生足夠的動力。
馬船的拆分部首是馬字的"馬"部,總共有3個筆畫。
馬船這個詞來自于中國古代的船隻運輸方式。在古代,馬船被廣泛應用于沒有風力的河流和運河上。
繁體字"馬船"是馬船的另一種寫法,它在拆分部首和筆畫上保持一緻。
在古代,馬船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即"馬船"。
1. 這艘馬船能夠在沒有風的情況下順利前行。
2. 他們用馬船運輸大量的貨物。
1. 馬鞍:安裝在馬背上的鞍具。
2. 馬車:由馬拉動的四輪交通工具。
3. 船隻:泛指各種類型的船舶。
船馬:指用船和馬共同進行運輸的方式。
風帆:指利用風力推動船隻前進的航行方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