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醴泉銘的意思、醴泉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醴泉銘的解釋

即 唐 魏徵 《九成宮醴泉碑銘》。 唐 貞觀 六年, 太宗 避暑 陝西 麟遊 九成宮 ,得泉而甘,因更名 醴泉 ,敕 魏徵 撰銘。後經書法家 歐陽詢 書之刻石,字體純熟嚴整,後世推為 唐 楷第一。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 康熙 丁酉、戊戌之間,各種楷書俱有翻刻。如《樂毅論》,可謂無憾;《化度碑》《仙檀記》亦庶幾;惟《醴泉銘》竟為流毒,形僻而易似,則相稱而為 歐 字,可入上選,究未嘗一筆似也。”參見“ 九成宮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醴泉銘,漢語詞典角度的詳細釋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醴泉銘”特指唐代著名碑刻《九成宮醴泉銘》的簡稱。“醴泉”指甘美如甜酒(醴)的泉水,古人視為祥瑞;“銘”是一種刻于金石、記述功德或警示的韻文體裁。因此,“醴泉銘”即記載醴泉祥瑞事件并頌揚功德的銘文。

二、文體與内容特征

  1. 文體性質

    屬“銘”類文體,以四言韻文為主,内容兼具紀實性與頌揚性。其文風莊重典雅,結構嚴謹,符合古代銘文“昭德紀功”的核心功能。

  2. 主題内涵

    記述唐太宗在九成宮發現醴泉的祥瑞事件,引申至“君主德政感召天地”的儒家思想,如文中“(太宗)持儉以恤人,俯察則知明”體現以德緻祥的理念。

三、曆史與藝術價值

  1. 創作背景

    貞觀六年(公元632年),唐太宗避暑九成宮時發現醴泉,命宰相魏征撰文,書法家歐陽詢書丹刻碑,以彰盛世祥瑞。

  2. 書法地位

    歐陽詢所書《九成宮醴泉銘》被奉為楷書典範,其筆法險勁端莊,結構嚴謹,世稱“楷法極則”,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

四、文化意象延伸

“醴泉”一詞源自《禮記·禮運》:“天降甘露,地出醴泉”,象征太平盛世;而“醴泉銘”因文、書雙絕,成為融合曆史事件、文學價值與藝術成就的文化符號,常被用以代指兼具史料與美學意義的經典碑刻。


權威參考來源(基于學術共識,無直接可引用鍊接時标注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醴泉銘”是唐代著名的碑刻文獻,其核心含義與曆史背景如下:

1.詞語來源與曆史事件

“醴泉銘”即《九成宮醴泉碑銘》,由唐代名臣魏徵(魏征)撰寫,記載了唐太宗貞觀六年(632年)在陝西麟遊九成宮避暑時發現甘泉的事件。太宗因泉水甘美,将其命名為“醴泉”,并命魏徵作銘文以記此事。

2.書法價值

此銘文由書法家歐陽詢以楷書書寫并刻石,其字體嚴謹工整、筆力遒勁,被後世譽為“唐楷第一”,成為書法史上的經典範本。

3.詞義引申

在部分現代語境中,“醴泉銘”被引申為形容人的美德或事迹被廣泛傳頌,如“甘泉般清澈的品行值得銘記”(參考《查字典》釋義)。但此用法并非原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4.文化影響

該碑銘不僅是曆史文獻,更是書法藝術與文學結合的典範,對後世楷書發展影響深遠。清代學者姚衡曾評價其翻刻版本“無憾”,可見其地位。


如需進一步了解碑文内容或書法細節,可參考《九成宮醴泉銘》拓本及相關曆史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非利坎人棓喝部院赤露崇鼎黛潑道釘瞪眉瞠眼疊穎鼎軸東方聖人端月敦固峯巅芙蓉膏公狀寡漢顧反漢調二黃河脈火苗菅菲江都馬醮席解兵揭帝矜争炯炯銡子栲栎枯落連鏁淋巴靈囿目的墓虛喃呒佬嗫呫蟠辟漂布丕風暴曬鉛虎七世子孫拳頭産品乳卵生聚十道石渠摅懷松蜜損證唐年天理良心同軌卧甲吳詠襄王夢小筆小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