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不顧是非而妄隨人意。《詩·大雅·民勞》:“無縱詭隨,以謹無良。” 毛 傳:“詭隨,詭人之善,隨人之惡者。” 朱熹 集傳:“詭隨,不顧是非而妄隨人也。” 唐 羅隱 《讒書·叙二狂生》:“張口掉舌,則謂之訕謗;俛首避事,則謂之詭隨,是時難事也。”《續資治通鑒·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 欽若 性傾巧,敢為矯誕,知節薄其為人,未嘗詭隨。” 魯迅 《書信集·緻姚克》:“歷來所遇,變化萬端,陰險詭隨如此輩者甚多。”
“詭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角度綜合解析: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大雅·民勞》:“無縱詭隨,以謹無良。” 朱熹在注釋中強調“詭隨”是“不顧是非而妄隨人”,而張說在《盧思道碑》中亦用“言不詭隨”形容正直品格。
《宋史·李南公傳》以“反複詭隨”評價其缺乏操守,反映該詞常用于批判缺乏原則之人。
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書面語,含較強貶義,需注意使用場景。例如描述職場中無原則附和上司的行為,可說“不可縱容詭隨之風”。
《詭隨》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指神秘莫測、難以捉摸、不可預測的行動或行為。
《詭隨》這個詞可以拆分為:“讠”、“止”、“鬼”、“辶”(這裡的“辶”為“邊”的變形)。
總計涉及到12個筆畫。
《詭隨》一詞的來源比較模糊,繁體字是「詭隨」。
古代對《詭隨》的寫法有時候會将“詭”寫成“鬼”或“诂”,将“隨”寫成“遂”或“陔”。
他的行為總是如此詭隨,讓人摸不透他的意圖。
- 詭計:指某人或某事用來迷惑、欺騙人的計策。
- 隨意:指行動或言辭沒有固定的規則,全根據自己的喜好或意願來決定。
- 莫測:指難以揣測或判斷的,無法預知其真正的意圖。
- 神秘:指具有一種令人不易理解或解釋的神秘感。
- 明朗:指清楚、明确,毫無詭秘或隱晦。
- 純真:指單純、真實、沒有欺騙、詭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