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臨民的意思、臨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臨民的解釋

治民。《國語·楚語下》:“夫神以精明臨民者也。”《後漢書·崔寔傳》:“初, 寔 在 五原 ,常訓以臨民之政, 寔 之善績,母有其助焉。”《宋書·劉道彥傳》:“善于臨民,在 雍 部政績尤著,蠻夷前後叛戾不受化者,并皆順服。”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冤獄》:“忽一人直上公堂,怒目視令而大駡曰:如此憒憒,何足臨民!”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嗚呼,古之臨民者,一獨6*夫也。”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臨民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臨民”是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統治者或官員治理、管理百姓。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權威佐證:


一、核心釋義

  1. 治理百姓

    指君主或官員面對民衆實施統治與管理職責。此義項源自古代政治倫理,強調上位者對民衆的責任。《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為“治民”,指治理人民,履行管理職責。

    文獻例證:

    《尚書·周官》:“以公滅私,民其允懷。” 孔穎達疏:“臨民者當以公平之心治理百姓。”

  2. 親臨民衆事務

    強調官員需親身接觸民衆、處理政務,體現“親民”理念。《古代漢語詞典》指出“臨”含“面對、接觸”之意,“臨民”即直接面對百姓處理事務。

    文獻例證:

    《禮記·曲禮上》:“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 鄭玄注:“臨,謂當事而直面之”,引申為處理民事需親力親為。


二、文化内涵

  1. 儒家政治思想的體現

    “臨民”與“民本”思想緊密關聯。《孟子·梁惠王上》提出“保民而王”,強調統治者需以仁德之心治理百姓,此理念貫穿于“臨民”的實踐要求中。

  2. 吏治的核心準則

    古代官員考核常以“臨民”能力為标準。如《周禮》記載“六計”察吏治,包括“廉善、廉能”等,均指向治理民衆的德行與能力。


三、現代延伸

在當代語境中,“臨民”可引申為公共服務者需深入基層、體察民情。如政策制定強調“從群衆中來,到群衆中去”,延續了傳統“臨民”的親民務實精神(參考《現代漢語詞典》對“臨”的引申義)。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王力等.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2014.
  3. [孟子] 朱熹注. 《四書章句集注》. 中華書局, 1983.
  4. [周禮] 鄭玄注, 賈公彥疏. 《周禮注疏》.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标注來源依據權威出版物;現代文獻可參考出版社官網或學術數據庫如中國知網

網絡擴展解釋

“臨民”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語,其核心含義為治理百姓,常見于曆史文獻和政論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傳統含義
    指統治者或官員對民衆的治理與管理。例如《國語·楚語下》提到“夫神以精明臨民者也”,強調以智慧治理百姓。古代文獻如《後漢書》《宋書》等也多次用此詞描述官員的政績。

  2. 現代引申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擴展為領導人親近民衆、關心民生,強調身臨其境了解百姓需求。這種用法更側重領導者的親民态度。

二、用法與語境

三、權威辨析

高權威來源(如、4)均以“治民”為核心釋義,而現代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建議在學術或曆史語境中優先采用傳統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倍摘骠壯鬓影財祿成積癡蠅寵戚抽筋窗帷聰警村父老澹泊倒兵貂裘都鄉段幹二斤半輔導員富妪幹巴利脆構塼廣侈故冢鴻多惑疾呼蒲監戰疾頓井落禁苑黃迥拔瘠形居停闿敏樂昏钌銱烈性酒龍拏虎攫明決抿刷殍餓披裘帶索清氛輕活清溪漁隱圖七事全力日月潭如醉初醒扇市拾翠詩扇首演衰老熟念素材隋琛騰蹀題進銅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