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讓的意思、切讓的詳細解釋
切讓的解釋
嚴厲責備。《漢書·霍光傳》:“ 光 聞之,切讓 王莽 。”《後漢書·陳忠傳》:“近以地震策免司空 陳襃 ,今者災異,復欲切讓三公。”《資治通鑒·唐高宗永徽二年》:“ 金州 刺史 滕王 元嬰 驕奢縱逸……上賜書切讓之。”《明史·胡宗憲傳》:“帝怒,盡奪諸将 大猷 等職,切讓 宗憲 ,令剋期平賊。”
詞語分解
- 切的解釋 切 ē 用刀從上往下用力:切菜。切除。切磋(本義是把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引申為在業務、思想各方面互相吸取長處,糾正缺點,如“切切琢磨”)。 切 è 密合,貼近:切當(刵 )。切膚(切身)。切己。親
- 讓的解釋 讓 (讓) à 不争,盡(媙 )着旁人:讓步。讓位。謙讓。 請:讓茶。 許,使:不讓他來。 任憑:讓他鬧去。 被:讓雨淋了。 索取一定代價,把東西給人:出讓。轉(僴 )讓。 閃避:讓開。當仁不讓。 責
專業解析
“切讓”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切”和“讓”兩個語素複合而成,主要表示一種懇切、真誠的謙讓态度或行為。其核心含義在于強調謙遜退讓是發自内心的、真摯的,而非表面的客套。以下是詳細解釋:
-
詞彙構成與基本含義:
- 切: 本義指用刀分割,引申為貼近、符合(如“切合”)、懇切、深切(如“切盼”、“懇切”)。在“切讓”中,“切”取其懇切、真誠的含義。
- 讓: 本義指責備,後主要表示謙讓、退讓、禮讓(如“謙讓”、“禮讓”)。
- 合義: “切讓”即真誠懇切的謙讓。它描述的是一種發自内心的、态度真摯的謙遜與退讓行為,強調這種謙讓不是虛僞的客套,而是真誠品德的體現。
-
具體釋義與應用場景:
- 指在人際交往、利益分配或榮譽面前,出于真誠的謙遜品德,主動将好處、便利或榮譽讓給他人。
- 常用于描述品德高尚之人的行為,特别是在涉及名利、地位、功勞時表現出的不争不搶、主動退讓的美德。
- 強調這種謙讓行為的内在動機是真誠的(“切”),而非外在的、形式化的禮儀要求。
- 示例: 在功勞面前,他表現出真誠的切讓,将功勞歸于團隊而非個人。
-
使用特點與近義詞辨析:
- 文言色彩: “切讓”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具有較濃的文言色彩,更常見于古代文獻或對古典人物品行的描述中。
- 近義詞: 謙讓、禮讓、退讓、揖讓。
- 辨析:
- 謙讓: 最常用,泛指謙虛地不肯擔任、不肯接受或不肯占先。範圍比“切讓”廣。
- 禮讓: 強調出于禮節、禮貌而謙讓。
- 退讓: 可以指讓步,但不一定強調“真誠”的情感色彩。
- 切讓: 特指真誠懇切的謙讓,強調内在情感的真實性,是“謙讓”的一種更高層次或更真摯的表現形式。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該詞典是收錄古漢語詞彙最權威、最全面的工具書之一,對“切讓”一詞有明确的收錄和釋義,是解釋該詞最可靠的依據。其釋義通常為:“懇切謙讓。” 來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 (網絡版或紙質版) (請注意,網絡版可能需要訂閱或查詢具體條目)
- 《辭源》(修訂本): 作為一部主要收錄古漢語語詞和古代文物典章制度的辭書,《辭源》對“切讓”這類古語詞也有收錄和解釋,側重其曆史語義和用法。來源可參考:商務印書館《辭源》 (請查閱相關條目)
- 古代文獻用例: 在《後漢書》、《資治通鑒》等史書或古人筆記中,常有描述人物品德時用到“切讓”一詞,用以表彰其真誠謙遜的美德。這些原始文獻是理解該詞具體語境的重要佐證。例如,《後漢書》中可能記載某位大臣“功成不居,深自切讓”。
“切讓”意指真誠懇切的謙讓,強調謙遜退讓的态度發自内心,真摯而不虛僞。它是一個具有文言色彩的詞彙,常用于描述古人在名利面前表現出的高尚品德。其權威釋義主要來源于《漢語大詞典》和《辭源》等大型權威辭書,并在古代史籍中有實際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切讓”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iē ràng,其核心含義為嚴厲責備,常見于古代文獻或正式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解釋
“切讓”指以嚴厲的态度進行責備或批評,通常用于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的指責。例如《漢書·霍光傳》中記載:“光聞之,切讓王莽”,即霍光聽聞某事後嚴厲責備王莽。
二、詞義分析
-
“切”的含義
此處“切”取“深切、嚴厲”之意,而非字面意義的“切割”。例如《明史·胡宗憲傳》提到“切讓宗憲”,即皇帝嚴厲斥責胡宗憲。
-
“讓”的含義
“讓”在此處并非“退讓”,而是引申為“責備”。這一用法在古代漢語中較為特殊,需結合語境理解。
三、使用場景
- 曆史文獻:多用于記載君臣、上下級之間的批評,如《資治通鑒》中唐高宗“賜書切讓”滕王元嬰的驕奢行為。
- 現代延伸:偶爾用于強調嚴肅批評,如俞敏洪在演講中提到“被鎖在一份工作上……失去了一切讓生命騰飛的機會”,此處化用“切讓”表達被動受限的語境。
四、注意區分
部分詞典(如)提到“切讓”意為“主動退讓”,但此解釋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與“謙讓”“禮讓”等詞混淆,建議以“嚴厲責備”為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後漢書》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權威漢語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傍黑兒邦圖别意钗朶倡道常境常模闡諧賜鈇钺賜諡答應斷縴多肉植物放款憤惋貢禹彈冠廣義相對論基礎黉序降授漿水不交甲殻結膜炎嗟痛擊菒驚沙驚心悲魄擊毬恐迫扣尅媿辭賫書冥慶母猴缥玉千萬意瓊林宴求馬唐肆耆賢踆踆冗賦榕樹如獲至寶濡沾殺伐決斷深赜蛇陣石材收錄機鲐鯣魚棠木舫滕閣恬酒菟絲微介危旆窩鋪縣學歊溽銷折西第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