賜諡的意思、賜諡的詳細解釋
賜諡的解釋
見“ 賜謚 ”。
詞語分解
- 賜的解釋 賜 (賜) ì 給,舊時指上級給下級或長輩給小輩:賜予。賜死。賞賜。恩賜。 敬辭:請賜教。希賜函。 賞給的東西,給予的好處:厚賜。受賜良多。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 諡的解釋 諡 ì 同“谥”。 筆畫數:; 部首:言;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賜諡”(也作“賜谥”)是中國古代帝王制度中的一種禮儀制度,指君主或高官根據已故臣子的生平事迹,為其評定并授予谥號,以表彰或總結其功績與德行。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賜諡是君主對逝者的一種追封行為,通過谥號體現對其一生的評價。谥號通常由一至二字組成,涵蓋褒獎(如“文”“武”)或貶斥(如“厲”“炀”)之意。例如,諸葛亮谥“忠武”,嶽飛谥“武穆”。
2.曆史背景與制度
- 起源:最早見于《周禮》,規定“小喪賜谥”,即卿大夫去世後由天子賜谥。
- 適用範圍:起初針對貴族、大臣,後擴展至有突出貢獻者。如《史記》記載,秦文公太子去世後被賜谥“竫公”。
3.評定标準
谥號根據逝者的品德、政績、軍事成就等綜合評定。例如:
- 褒獎:司馬光曾反對夏竦谥“文正”,認為其德不配,最終改為“文莊”。
- 貶斥:周厲王因暴政得谥“厲”,含貶義。
4.文化意義
賜諡不僅是對個人的總結,也反映了當時的價值觀和政治導向。谥號成為曆史評價的重要符號,影響後世對曆史人物的認知。
5.演變與消亡
隨着封建制度瓦解,賜諡逐漸淡化,清代後基本廢止,但谥號文化仍存于史書和文獻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制度細節,可參考《周禮》《史記》等古籍,或查閱中提到的權威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賜諡》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給予已故人士的谥號。它由兩個部分組成:「賜」和「諡」。 「賜」字的部首是「赤」,有八個筆畫。而「諡」字的部首是「言」,有十一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帝王葬禮儀式。當時,帝王去世後,朝廷會根據其品德和功績來給予他谥號,以示尊敬和緬懷。這個傳統延續至今。
在繁體字中,「賜」和「諡」的寫法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賜」的字形與現代寫法類似,但是在筆畫的書寫上可能稍有不同。例如,古人可能在某些部位的筆畫上加強了一些彎曲的線條。而「諡」在古代的寫法則較為複雜,筆畫可能更加詳細和繁瑣。
這個詞的例句可以是「皇帝賜諡給忠誠的臣子,以表彰他的奉獻和忠心」。
由于這個詞比較專業,不太容易與其他詞組合成新的詞語。因此,組詞方面可能稍有限制。
在近義詞方面,可以考慮使用「授予谥號」或者「賦予谥號」。反義詞則可以是「取消谥號」或者「剝奪谥號」。
希望以上内容符合您的要求。如有任何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