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的學校。《北齊書·文宣帝紀》:“詔郡國修立黌序,廣延髦儁,敦述儒風。” 宋 朱熹 《齋居感興》詩之十六:“聖人司教化,黌序育羣才。”《清史稿·禮志三》:“厥後以 熱河 為時巡所,黌序肇興,定 大成殿 龕案如太學式,祭器、樂器亦如之。”
“黉序”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hóng xù,特指中國古代的學校。以下是詳細解釋:
“黉序”是古代對教育機構的統稱,與現代“學校”含義相近,但更強調官辦或正式的儒學教育場所。其名稱源自“黉”(意為學堂)與“序”(指古代地方學校)的組合。
“黉序”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其近義詞包括“庠序”“學宮”等,均指代古代教育機構。
該詞在成語或詞組中偶有出現,例如“鹭序鹓行”(比喻朝堂官員的班列)、“雜亂無序”等,但需注意語境差異。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教育制度或相關詞彙,可結合《中國教育史》等專業文獻深化學習。
《黉序》是一個漢字詞彙,其意思是指在學校或機關組織中,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人員。主要用來描述人員的組織、管理和安排。
黉(黍)由黑和王兩個部首組成,共有9個筆畫;序由廣部首組成,共有5個筆畫。
《黉序》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由中國古代的字典學家于右任編撰。在繁體字中,黉和序的形狀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黉序的形狀與現在的寫法基本相同,隻是書寫方式略有不同。在古代,漢字的筆畫書寫順序有着更加規範的要求。
1. 學院為新生編排了黉序,以便順利進行報到流程。
2. 這個機關在人員管理上實行黉序,保證工作的有序進行。
3. 整齊的黉序使得校隊在遊行中顯得井然有序。
紛繁複雜、次序井然、編排有序、有條有理
排班、布置、安排
無序、混亂、雜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