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末的意思、切末的詳細解釋
切末的解釋
戲曲舞台上所用的簡單布景和道具。 清 王夢生 《梨園佳話》:“ 西京 百戲大獸陸梁,是為切末佈景之濫觴。”《兒女英雄傳》第三九回:“甚麼叫作賓白合套,切末排場……卻是一絲不懂。”
詞語分解
- 切的解釋 切 ē 用刀從上往下用力:切菜。切除。切磋(本義是把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引申為在業務、思想各方面互相吸取長處,糾正缺點,如“切切琢磨”)。 切 è 密合,貼近:切當(刵 )。切膚(切身)。切己。親
- 末的解釋 末 ò 尖端,梢:末梢。末端。秋毫之末(毫毛尖端)。 最後,終了:末了(僶 )。末尾。末日。末代。窮途末路。 非根本的,次要的,差一等的:末業。末技。舍本逐末。 碎屑:末子。碎末。 傳統戲劇角色名,一
專業解析
"切末"是中國傳統戲曲(尤其是京劇)中的專業術語,指舞台演出時使用的各種道具和布景的統稱。其名稱源于滿語"cie mo"的音譯,意為"物件"或"東西"。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切末(qiè mò)
指中國傳統戲曲表演中輔助劇情呈現的舞台道具與布景裝置。其功能包括:
- 象征環境(如桌椅組合象征公堂、山片布景象征山脈);
- 輔助表演(如馬鞭代表騎馬、船槳代表行船);
- 強化戲劇效果(如火彩、血包等特技道具)。
二、分類與實例
根據道具功能,可分為三類:
- 隨身道具
- 演員手持的小型物件,如折扇、書信、燈籠。
- 例:《三岔口》中劉利華手持的匕首。
- 陳設道具
- 舞台固定擺設,如一桌二椅(象征廳堂、山坡等)、帳幔、城片。
- 例:《空城計》中諸葛亮使用的城樓布景。
- 特效道具
- 制造特殊效果的裝置,如噴火器("火彩")、假頭顱("彩頭")。
- 例:《鐘馗嫁妹》中的噴火表演道具。
三、藝術特征
- 寫意性
道具設計追求"以簡代繁",如馬鞭代馬、船槳代舟,通過演員動作激發觀衆想象。
- 程式化
道具使用規範嚴格,如不同顔色桌圍代表不同場合(紅色為喜慶、白色為喪事)。
- 虛實結合
布景常采用中性背景(如"守舊"繡花帷幕),配合局部實景突出焦點。
四、曆史演變
- 清代形成:滿語詞彙"cie mo"融入京劇行話,清末文獻《梨園系年》已有記載。
- 20世紀發展:受西方戲劇影響,部分劇目嘗試寫實布景,但傳統戲曲仍以虛拟道具為主流。
- 現代創新:結合多媒體技術,如LED背景屏與實體道具協同使用。
五、權威文獻參考
- 《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切末"詞條釋義:戲曲演出所用大小道具與簡單布景的統稱。
- 《京劇知識手冊》(天津教育出版社)
詳述道具分類及象征手法,如"水旗"代表波浪、"車旗"代表車輛。
- 《舞台美術研究》(中國戲劇出版社)
分析傳統切末的寫意美學與現代劇場技術的融合實踐。
六、相關概念辨析
- 區别于"砌末":部分文獻寫作"砌末",實為同音異寫,含義相同。
- 與行頭關系:行頭(戲服)屬演員裝扮,切末屬舞台陳設,二者共同構成演出視覺體系。
(注:因專業文獻無線上公開鍊接,來源标注采用實體出版物名稱。如需進一步學術依據,可查閱《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或《京劇文化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切末”是傳統戲曲(如京劇、昆曲等)中的專業術語,指舞台上使用的簡單布景和道具。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切末是戲曲表演中輔助劇情呈現的實物工具,包括桌椅、兵器、燈籠等小型道具,以及象征性的布景(如山石、城門等)。其特點是通過簡潔的象征手法配合演員表演,而非寫實性布置。
2.詞源與曆史
- 名稱演變:源自元曲時期的“砌末”,後逐漸演變為“切末”。
- 早期記載:清代文獻《梨園佳話》提到“西京百戲大獸陸梁,是為切末佈景之濫觴”,說明其曆史可追溯至古代百戲表演。
3.功能與用途
- 象征性:通過簡單道具暗示場景,如馬鞭代表騎馬,船槳代表行船。
- 配合表演:與戲曲程式化動作結合,例如桌椅疊放象征高山或樓台。
4.讀音争議
部分資料标注拼音為qiē mò,但更權威來源及現代戲曲界普遍讀作qiè mò。
5.文學例證
清代小說《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九回提及“切末排場”,反映其在傳統戲曲中的實際應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道具分類或曆史發展,可參考戲曲研究專著或舞台藝術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岸忽扳價菜籽倡引出版所初旦脆嫩登幽州台歌惰農犯律發生認識論馮珧附署撫俗歌舞伎規步河決魚爛滑天下之大稽回疆回漲甲坼借換謹肅僦運基因突變疾戰卷班決波騟駿駁隽聲課銀口角炎樂不可支檩條蛎塘離緣癃閟亂色面創襁杖嵌入籤注七寶羹染累沙鹭聲地矢镝駛河十面埋伏送往勞來燙頭同流合汙透氣五猖無端舞筵無藝小年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