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違犯戒律。《法苑珠林》卷一一二:“寧盡身命,無容犯律。” 宋 陸遊 《跋南堂語》:“予入 蜀 時, 南堂 入滅已久,獨有一二弟子在,然皆破齋犯律,諸禪皆詆訾之。”
"犯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違犯戒律,多用于宗教或修行相關的語境中。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由"犯"(違犯)和"律"(戒律、規則)組成,特指違反宗教修行中的戒律規定。例如佛教中僧人需遵守的戒條,若違反則稱為犯律。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佛教典籍《法苑珠林》卷一一二:"甯盡身命,無容犯律"(甯可犧牲性命,也不容許違反戒律)。宋代陸遊在《跋南堂語》中亦提及:"破齋犯律,諸禅皆诋訾之",描述僧人破戒後遭其他修行者譴責的現象。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佛教語境,現代也可引申為對嚴格規章制度的違反,但需注意語境適配性。例如:"修行者若犯律,需依規忏悔"。
擴展說明: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與宗教戒律關聯,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文言色彩較重的文本或特定宗教讨論中。
《犯律》是指違反法律、犯罪行為的意思。
《犯律》的拆分部首是犬和彳,共有十三個筆畫。
《犯律》一詞源于漢語,以表示違反律法、觸犯法律的行為。
《犯律》的繁體字為「犯律」。
據了解,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區别,但對于《犯律》的具體古代寫法,目前我并沒有找到相關信息。
1. 他因為犯律被判了三年監禁。
2. 這次行為嚴重犯律,必須受到嚴懲。
犯罪、犯案、律法、違法、違紀
違法、觸犯、違反、違背
遵守、守法、依法、合規
希望以上回答符合您的要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