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蹈時鋪地用的席子或地毯。《舊唐書·西戎傳·波斯國》:“自 開元 十年至 天寶 六載,凡十遣使來朝,并獻方物。四月,遣使獻瑪瑙牀。九年四月,獻火毛繡舞筵、長毛繡舞筵、無孔真珠。” 唐 杜甫 《城西陂泛舟》詩:“魚吹細浪搖歌扇,鷰蹴飛花落舞筵。”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潘庭堅王實之》:“籍中有 吳宜 者, 王 之所狎也。一日,三司燕集,大合樂於公廳。 吳 方舞遍, 實之 被酒,直造舞筵,攜之徑去,旁若無人。” 宋 張先 《菊花新》詞:“常恐舞筵空,輕化作、彩雲飛去。”
舞筵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舞筵指古代用于舞蹈表演的特殊毯子或地面鋪設物。它不僅是舞蹈時的實用道具(如防滑、減震、劃定表演區域),更是彰顯儀式感與藝術氛圍的重要陳設。該詞常見于唐代文獻,多用于描述宮廷、貴族宴樂場景。
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993)将“舞筵”釋為“供舞蹈用的地毯”。
唐代詩詞印證
王維《扶南曲歌詞》中“歌聞天仗外,舞出禦筵中”,此處“禦筵”與“舞筵”意近,指向宮廷演出環境。元稹《連昌宮詞》亦載“舞榭欹傾基尚在,文窗窈窕紗猶綠”,側面反映舞筵依附的表演場所。
來源:《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點校本)。
禮儀與民俗記載
白居易《柘枝妓》雲“平鋪一合錦筵開,連擊三聲畫鼓催”,直接描述錦緞舞筵的鋪設場景。段安節《樂府雜錄》記載唐代教坊“凡戲,分兩朋以判優劣,舞筵鋪設華奢”,說明其用于競技性舞蹈活動。
來源: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校注本)。
來源: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藝術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
來源: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法門寺考古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7)。
唐宋時期,“舞筵”逐漸從具體器物引申為“舞蹈表演”的代稱。如《東京夢華錄》載“諸軍百戲,舞筵雜劇”,此處已泛指演藝場面。明清後隨着舞蹈形式變遷,該詞使用頻率降低,成為曆史語境中的專有名詞。
來源:袁行霈《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結論:舞筵是集實用功能、藝術審美與社會禮制于一體的古代舞蹈道具,其釋義需置于唐宋樂舞文化背景下理解,反映了中國古代表演藝術的物質載體與文化空間形态。
“舞筵”是古代中國,尤其是唐代用于歌舞表演的特定場所或設施,其核心含義和特點如下:
“舞筵”是唐代文化融合與藝術繁榮的縮影,既反映對外交流(如波斯貢品),又體現本土審美(如詩畫中的運用)。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形制或曆史案例,可參考《舊唐書》相關記載或唐代詩文作品。
安插安足辯惠璧趙酬功給效傳火出場瓷器鬥色争妍斷脰短評風磨鳳轸浮厝覆敦更成固志含咽賄托呼蒲兼年箭弦腳店幾般救滅劑信卷白波絶代覺識軍簿開方破獄老人星臉大亮話練習生淩蹈靈轅亂來門扇缗緜納币男女老少宂吏傷暮鼪鼯之徑深切著白識字班順理缌功私門生隨身燈踏鳴梯肥通事官通政物華天寶鄉域先壟狎熟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