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俗的意思、撫俗的詳細解釋
撫俗的解釋
巡問民情。 唐 李夷簡 《西亭暇日書懷十二韻獻上相公》:“撫俗來康濟,經邦去咨謀。”
詞語分解
- 撫的解釋 撫 (撫) ǔ 慰問:撫恤(安慰和周濟)。撫慰。安撫。撫愛。 扶持,保護:撫養成人。 輕輕地按着:‰摩。撫摸。撫琴(彈琴)。撫今追昔。 同“拊”。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俗的解釋 俗 ú 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俗尚。風俗。習俗。約定俗成(指某種事物是由群衆通過長期實踐而認定形成)。 大衆化的,最通行的,習見的:俗名。俗語。俗曲。雅俗共賞。 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厭的:
網絡擴展解釋
“撫俗”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權威來源和文獻用例綜合分析:
一、核心含義解析
-
成語用法(權威解釋)
根據查字典的權威釋義,作為成語時,“撫俗”指通過調整社會風尚來穩定秩序,強調統治者或管理者對風俗的安撫與引導,常見于政策制定或社會治理場景。
示例用法:政府通過移風易俗政策實現「撫俗」,促進社會和諧。
-
普通詞語用法
多數文獻(如、)及唐代詩句引證顯示,“撫俗”可指官員巡訪、體察民情的行為,如李夷簡詩句“撫俗來康濟”即體現此意。
二、語義辨析
•側重點差異:成語側重宏觀風俗調控,普通用法側重具體民生關懷
•權威性差異:查字典明确标注成語屬性,而“巡問民情”釋義多見于詩文注解
三、拓展說明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曆史文獻或政策論述中。如需深入考證,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唐代政治文獻以确認具體語境下的語義側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撫俗(fǔ sú)一詞在漢語中代表着平息世俗,矯正不良風氣的含義。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撫”(fǔ)和“俗”(sú)。
“撫”部分是由手邊的“扌”部和腹部的“無”部組成,表示用手平息事物,撫慰人們的心情。而“俗”部分是由“土”和“日”兩個部分構成,表示土地上的日常生活、民間風俗、社會習慣等。
“撫俗”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早在古代就有了對世俗風氣不對的批判,并提出了平息俗氣,追求道德品質的理念。在台灣地區,該詞以繁體“撫俗”來書寫。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中,可能存在多種寫法,和現代簡化字有所不同。關于“撫俗”的古代寫法我就不太确定了,可能有類似的寫法如“撫俗”或“撫俗”之類。或許有興趣的話可以查找相關資料來進一步了解。
以下是一個例句來幫助你了解“撫俗”的用法:在現代社會中,我們需要撫俗,提倡文明禮儀,提高整體社會素質。
組詞方面,可以用“撫”的詞組有:撫慰、撫摸、撫愛等;用“俗”的詞組有:俗話、俗稱、世俗等。
至于近義詞,我們可以考慮使用“平息世俗”、“糾正風尚”等詞語來替代。“撫俗”的反義詞很難找到确切的詞語,但你可以嘗試使用“縱容俗氣”、“助長不良風尚”等與“撫俗”相對立的詞彙來表達相反的意思。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對其他問題有興趣,請繼續提問吧!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