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陡削聳立。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洛水》:“城在 川 北源上,高二十丈,南北東三箱,天險峭絶。”《新唐書·南蠻傳下·扶南》:“居山穴,四面峭絶,人莫得至。” 清 劉大櫆 《遊黃山記》:“石洞方廣可三丈,左壁峭絶直出。”
(2).形容性格嚴正。 宋 葉適 《<東溪先生集>序》:“ 慶元 元年,還至 南徐州 ,病甚,腰膂不能據身,脈乍有乍無,神将離形,猶峭絶凜立,諄諄皆仁義語。”
“峭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字形和文獻用例中拆解分析。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解釋:
形容山勢陡峭險峻
指地形或山石高聳、陡削,近乎垂直的險峻狀态。例如:
形容性格嚴正剛直
用于描述人的品格剛毅、嚴肅,不妥協。例如: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本中,口語中較少見。若需引用古籍例句或深入辨析,可參考《水經注》《新唐書》等文獻()。
《峭絕》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形容山峰陡峭而高聳,形勢險峻的意思。
《峭絕》的部首是山(山字旁),共有12個筆畫。
《峭絕》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出現是在《楚辭·招魂》中。繁體字為「嶠絶」。
在古代,「峭」通常寫作「陗」或「峤」,而「絕」寫作「絶」,但這些寫法現已較少使用。
1. 遠望山峰,隻見一座峭絕挺立于雲端之上。
2. 這座城池建在峭絕的山巅之上,守城非常堅固。
峭壁、絕壁、峭拔、絕頂
險峻、陡峭、山高
平緩、平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