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 李善 注引《尚書大傳》:“ 伯禽 與 康叔 朝於 成王 ,見乎 周公 ,三見而三笞之。二子有駭色,乃問於 商子 曰:‘吾二子見於 周公 ,三見而三笞之,何也?’ 商子 曰:‘ 南山 之陽有木名橋, 南山 之陰有木名梓,二子盍往觀焉!’於是二子如其言而往觀之,見橋木高而仰,梓木晉而俯。反以告 商子 。 商子 曰:‘橋者,父道也;梓者,子道也。’”後因稱父子為“橋梓”。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憲集>序》:“孝友之性,豈伊橋梓;夷雅之體,無待韋弦。” 唐 張說 《右羽林大将軍王氏神道碑》:“禮義形於橋梓,哀戚過於縗麻。” 明 王世貞 《鳴鳳記·嚴嵩慶壽》:“慶春風橋梓齊榮,樂晚景椿萱同操。”
“橋梓”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詞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方向:
根據《尚書大傳》的典故:
部分現代詞典(如)收錄了"故意設障"的釋義,但此說缺乏典籍支撐,可能源自對字面組合的誤讀("橋"作為通道,"梓"作為阻擋物)。
佛教文獻進一步将橋梓與心性修行相聯:
建議在古文閱讀中優先采用"父子關系"的經典釋義,該詞現多用于姓氏文化與古籍研究領域。
《橋梓》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指的是古時用于堆築橋梁或搭建臨時橋梁的木構支架。
《橋梓》的部首是木,共有10個筆畫組成。
《橋梓》一詞最早見于《爾雅·釋器》一書中。
《橋梓》的繁體字為「橋梓」。
在古代,「梓」字作為樹種的名稱,寫法為「此」加木偏旁。
1. 手工藝匠人利用巧妙的《橋梓》搭建起了一座美麗的拱橋。
2. 《橋梓》為人們在交通運輸中架起了良好的通道。
1. 橋梓木:指特别適合制作橋梁的木材。
2. 橋梓樁:指用于橋梁建設中作為樁基的木質支架。
搭橋、築橋
拆橋、毀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