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壞質體;改變本質。 唐 孟郊 《上張徐州》詩:“乍作支泉石,乍作翳松蘿。一不改方圓,破質為琢磨。”
“破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破壞事物的本質或原有形态”,具體可從以下層面解析:
基本釋義
指通過外力作用使事物的本質或結構發生改變,常帶有對原有形态的破壞性。例如“破質為琢磨”中,強調通過雕琢改變原材料的本質屬性。
字義拆解
文學用例
唐代詩人孟郊在《上張徐州》中寫道:“一不改方圓,破質為琢磨”,此處的“破質”指玉石匠人通過雕琢改變玉石原始形态,比喻突破固有狀态以追求更高價值。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物理層面的改變(如雕刻、加工)或抽象層面的本質突破(如思想革新)。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高頻使用,更多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修辭語境。
此詞體現了漢語中通過單字組合生成新義的典型特征,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破壞性與創造性的雙重内涵。
“破質”一詞表示破碎或破裂,形容物體的破損狀态。
“破質”由石部和質部兩個部首構成,石部拆分出“石”字,質部拆分出“貝”字。總共有14個筆畫。
“破質”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中,“破”字有“折也”之意,而“質”字則是表示“厚重的美玉”。結合起來,破質形容玉石破損的狀态。
繁體中,破質的寫法為「破質」。
在古時的漢字寫法中,破字的寫法如下:
1. 他不小心掉落地上,瓷碗破質了。
2. 經曆了多次打磨,這顆玉石如今光滑如新,毫無破質迹象。
破損、破碎、質量、質地、質感、質樸
損毀、損壞、破裂、碎裂、崩潰
完整、無損、未損、完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