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急遞 ”。
“急腳遞”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快速信息傳遞制度,其含義可從曆史背景和語言演變兩個角度解釋:
基本定義
急腳遞是宋代建立的快速軍郵系統,主要用于傳遞軍事機密或緊急文書,日行速度可達四百裡(約190公裡)。
曆史背景
北宋為應對與遼、金、西夏的戰争需求,于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在邊境率先設置,初期僅限傳遞真定總管司與雄州(今河北雄縣)的軍事文書,後擴展至全國重點線路。
運作方式
與步遞(步行)、馬遞(騎馬)并稱驿傳三等級,急腳遞為最高級别。驿站間接力傳遞,中途換人換馬不停歇,确保緊急文書直達汴梁(今開封)。
成語化演變
現代漢語中,“急腳遞”演變為成語,比喻信息或物品傳遞極其迅速,強調時效性和緊迫性,如“消息像急腳遞般傳遍全城”。
相關詞彙
與“急遞”同義,均指快速傳送。《夢溪筆談》記載其與步遞、馬遞構成完整驿傳體系。
該制度提升了宋代軍事通信效率,為明清“八百裡加急”制度奠定基礎。現存最早記錄見于《永樂大典》,反映了古代郵驿系統在戰争中的關鍵作用。
急腳遞是一個詞組,由兩個詞組成。急腳指的是非常迅速的,快速的意思,遞則是指遞送、傳送的意思。所以,急腳遞的意思就是非常快速地遞送或傳送東西。
急:由手部和心部組成,共6個筆畫。 腳:由月部和⻊部組成,共7個筆畫。 遞:由辶部和田部組成,共9個筆畫。
據考證,急腳遞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用以專指朝廷的特快郵件服務。它源自古代傳統的驿站運輸系統,用于快速傳遞重要文件和消息。
在繁體字中,急腳遞的寫法為「急腳逓」。
急腳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具體為:「急」有竹和心組成,「腳」有肉和卩組成,「遞」有辵和田組成。
急腳遞是現代快遞業的雛形。
順口溜、明晃晃、連聲叫、急急忙忙、快速運送
快遞、快郵、特快專遞、飛馳
緩慢遞送、遲鈍、悠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