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陡削耸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洛水》:“城在 川 北源上,高二十丈,南北东三箱,天险峭絶。”《新唐书·南蛮传下·扶南》:“居山穴,四面峭絶,人莫得至。” 清 刘大櫆 《游黄山记》:“石洞方广可三丈,左壁峭絶直出。”
(2).形容性格严正。 宋 叶适 《<东溪先生集>序》:“ 庆元 元年,还至 南徐州 ,病甚,腰膂不能据身,脉乍有乍无,神将离形,犹峭絶凛立,谆谆皆仁义语。”
“峭绝”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字形和文献用例中拆解分析。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解释:
形容山势陡峭险峻
指地形或山石高耸、陡削,近乎垂直的险峻状态。例如:
形容性格严正刚直
用于描述人的品格刚毅、严肃,不妥协。例如:
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文本中,口语中较少见。若需引用古籍例句或深入辨析,可参考《水经注》《新唐书》等文献()。
《峭绝》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形容山峰陡峭而高耸,形势险峻的意思。
《峭绝》的部首是山(山字旁),共有12个笔画。
《峭绝》的来源比较古老,最早出现是在《楚辞·招魂》中。繁体字为「嶠絶」。
在古代,「峭」通常写作「陗」或「峤」,而「绝」写作「絶」,但这些写法现已较少使用。
1. 远望山峰,只见一座峭绝挺立于云端之上。
2. 这座城池建在峭绝的山巅之上,守城非常坚固。
峭壁、绝壁、峭拔、绝顶
险峻、陡峭、山高
平缓、平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