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重視有才能的人,讓其不能發揮作用。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34回:“如此佳人,當日把他誤作男裝,若非孤家看出,豈非埋沒人才。”
高陽《胡雪岩全傳·平步青雲》上冊:“讓他們有個發揮機會,不緻埋沒人才,也是莫大功德之事。”
關于成語“埋沒人才”的詳細解釋如下:
埋沒人才(拼音:mái mò rén cái)指不重視有才能的人,使其無法發揮能力。該成語為中性色彩,多用于批評社會或組織對人才的忽視。
最早出自清代李汝珍《鏡花緣》第34回和第65回。書中提到因誤判性别或身份而險些錯失人才的情節,如“若非孤家看出,豈非埋沒人才”。
現代社會通過規範化選拔機制(如考試、審核)減少人才埋沒現象,強調“能力用人”而非“關系優先”。
如需具體例句或更多出處細節,可參考《鏡花緣》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查字典)。
埋沒人才是一個成語,用來描述有才能的人沒有被發現和利用的情況。它表示那些具有潛力和能力的人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機會,導緻其才能無法得到充分發揮。
拆分部首和筆畫:
《埋》的部首是土,總筆畫數為11。
《沒》的部首是一,總筆畫數為7。
《人》的部首是亻,總筆畫數為2。
《才》的部首是手,總筆畫數為3。
來源:《埋沒人才》這個成語最初出現在《戰國策》一書中,是說齊國的政治家孟嘗君早年曾對他的外甥崔杼說:“人才乃是國之根本,如果埋沒了人才,國家也會走向沒落。”從此,這個詞成為了形容政治上短視和埋沒了能人的情況。
繁體寫法:埋沒人才
古時候漢字寫法:
埋:㞢
沒:沒
人:亻
才:纔
例句:
1. 這位年輕有為的科學家因為沒有背景,最終被埋沒了人才。
2. 在這個公司裡,隻有那些會拍馬屁的人能夠得到提拔,真正有才華的人都被埋沒了。
組詞:埋頭苦幹、确實人才、人才濟濟、人才輩出
近義詞:邊緣人、庸才
反義詞:重用人才、發掘人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