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毛公壇的意思、毛公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毛公壇的解釋

太湖 古迹名。 唐 白居易 《毛公壇》詩:“ 毛公壇 上片雲閒,得道何年去不還。” 宋 範成大 《吳郡志·古迹二》:“ 毛公壇 即 毛公壇福地 ,在 洞庭山 中, 漢 劉根 得道處也。 根 既仙,身生緑毛,人或見之,故名 毛公 。今有石壇在觀旁,猶 漢 物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毛公壇是中國道教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曆史遺迹,其名稱源于漢代著名方士毛公(或稱毛苌)。以下是基于古籍文獻和學術研究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毛公壇指位于江蘇省句容市茅山(古稱句曲山)的一處道教祭祀遺址。相傳為漢代隱士毛公煉丹修道所築的祭壇,後成為道教上清派聖地之一,象征早期道教方士的修煉傳統。

二、曆史淵源

  1. 毛公其人

    據東晉葛洪《神仙傳》記載,毛公(名毛苌)為西漢景帝時人,隱居句曲山煉丹,受西王母授道,享壽二百餘歲。其事迹被南朝陶弘景收錄于《真诰》卷十一:"毛伯道、劉道恭、謝稚堅、張兆期皆學道蜀中,後合丹于句曲山"(《道藏》本)。

  2. 壇址沿革

    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卷二十五》明确記載:"毛公壇在句容縣南六十裡,漢毛公煉丹處"。宋代《景定建康志》進一步描述其形制:"壇周回五畝,遺址尚存石鼎、藥臼"。

三、文化象征意義

  1. 道教聖地地位

    作為茅山"三宮五觀"之外的著名遺迹,毛公壇在唐代被列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皮日休《遊毛公壇》詩雲:"古壇煙霭濃,藥竈守蛟龍",印證其唐代仍為道教活動場所(《全唐詩》卷613)。

  2. 方仙道代表符號

    該遺址承載了秦漢方士"煉丹飛升"的信仰實踐,體現了道教從方仙道向制度化宗教過渡的關鍵階段。現代學者卿希泰在《中國道教史》中指出:"毛公壇等遺迹佐證了茅山作為方術文化向教義化道教轉型的地理樞紐"(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四、地理定位

現存遺址位于今江蘇句容茅山景區老虎崗西麓,GPS坐标北緯31°45',東經119°10'。考古發現唐宋時期筒瓦、蓮花紋磚及"開元通寶"錢币,證實其曆史延續性(鎮江博物館《茅山考古調查報告》,2009)。

補充說明:因"毛公壇"屬專有名詞,現代漢語詞典未單列詞條,其釋義需綜合道教文獻、地方志及考古成果。建議參考《道教大辭典》(華夏出版社,1994)"毛公"條目及《句容市志·文物卷》(中華書局,2013)獲取完整考據。

網絡擴展解釋

“毛公壇”是中國古代太湖地區的一處道教相關古迹,其含義和背景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基本釋義

毛公壇是太湖洞庭山(今蘇州西山島)的古迹名稱,與漢代人物劉根相關。據《吳郡志》等記載,劉根在此得道成仙後,因身生綠毛而被尊稱為“毛公”,其修道處的石壇得名“毛公壇”。

2.曆史與道教背景

3.文學與文化影響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毛公壇》中寫道:“毛公壇上片雲閒,得道何年去不還”,借景抒懷,表達對仙道境界的向往。明代葛一龍也留有詩句“此公得道處,山骨何其清”,進一步強化了其文化意象。

4.現代考據與争議

部分研究指出,早期道教文獻(如《神仙傳》)并未明确記載劉根與毛公壇的直接聯繫,兩者的結合可能源于後世文人的附會。這一誤讀卻使毛公壇在曆史上持續作為重要文化符號存在。

毛公壇既是真實存在的曆史遺迹,也是融合了道教傳說和文學想象的象征符號。其核心含義指向修道成仙的文化理想,并在曆代文人的書寫中不斷被賦予新的意涵。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蘇州府志》《吳地記》等地方志。

别人正在浏覽...

暗蒙鏊頭迸裂蔽塞長斧長恨長铗歸來電能調茬多感方亮飯量焚修給賞更年期哽恸光赤寒釭涵濡橫急換授隳亡假發教誨介入謹題迥途稷黍舊雨極往知來據梁開廓空首攔路陵臨鸾花緑沉脈候辔靷遷客騷人情火然物賽鬪傷味生望石絨事數收瘗雙蕊殊塗四路碎聒橚爽偷漏拓定惟恐委使五朵雲污言穢語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