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禽的意思、傷禽的詳細解釋
傷禽的解釋
受過箭傷的鳥。 南朝 宋 鮑照 《東門行》:“傷禽惡弦驚,倦客惡離聲。” 唐 劉禹錫 《微之鎮武昌中路見寄藍橋懷舊之作凄然繼和兼寄安平》詩:“宿草恨長在,傷禽飛尚遲。”參見“ 傷弓之鳥 ”。
詞語分解
- 傷的解釋 傷 (傷) ā 受損壞的地方:工傷。傷痕。 損害:傷了筋骨。傷腦筋。傷神。勞民傷財。 因某種緻病因素而得病:傷風。傷寒。 因過度而感到厭煩:傷食。 妨礙:無傷大體。 悲哀:悲傷。哀傷。神傷。感傷。傷悼
- 禽的解釋 禽 í 鳥、獸的總稱:五禽戲。 特指鳥類:家禽。飛禽走獸。 古通“擒”:“不禽二毛。” 姓。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傷禽”是一個具有文學色彩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字面拆解和典故運用兩方面來理解:
-
字面本義:
- 傷: 指受傷、損傷。
- 禽: 在古代漢語中,“禽”既可泛指鳥類,也可指代鳥獸的總稱(“禽”在古代有“擒獲”之意,引申為被捕獲的鳥獸)。
- 合義: 因此,“傷禽”最直接的意思就是受傷的鳥或受傷的鳥獸。它描繪的是一種因外力(如箭矢、網羅、天敵攻擊等)而受到傷害、失去自由或行動能力的飛禽形象。
-
典故與引申義(核心含義):
- “傷禽”一詞最著名的出處是唐代詩人杜甫的《寄嶽州賈司馬六丈、巴州嚴八使君兩閣老五十韻》一詩中的名句:“傷禽畏弦響”。
- 這個典故源自更古老的智慧,常被用來比喻受過驚吓或傷害的人,心有餘悸,對類似的事物或情境會格外敏感和恐懼。就像一隻曾被弓箭射傷過的鳥,即使再次聽到弓弦拉響的聲音(即使箭尚未射出),也會驚恐萬分,立即飛逃。
- 因此,“傷禽”超越了其字面指代受傷鳥類的含義,成為了一個具有深刻心理寓意的文學意象和典故,象征着:
- 驚弓之鳥: 形容人因曾遭受打擊或驚吓,而變得異常膽小、疑懼。
- 心有餘悸: 過去的創傷留下的恐懼陰影持續存在。
- 創傷後應激: 對特定刺激(如同弓弦聲)産生過度反應。
“傷禽”一詞,其基本含義指受傷的鳥類或鳥獸。但在文學和典故運用中,它更核心、更常用的含義是指代“驚弓之鳥”的意象,用以比喻因曾受傷害而心懷恐懼、對類似事物極度敏感的人或狀态。這個典故生動地描繪了心理創傷的後遺效應。
參考來源:
- 杜甫《寄嶽州賈司馬六丈、巴州嚴八使君兩閣老五十韻》詩句“傷禽畏弦響”。(可參考權威杜詩注本,如中華書局版《杜詩詳注》
- “驚弓之鳥”成語的典故來源(雖非直接出自“傷禽”,但意象相通)。此典故最早見于《戰國策·楚策四》,更精煉的表述則出自《晉書·王鑒傳》:“黩武之衆易動,驚弓之鳥難安。”(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戰國策》或《晉書》
- 古代漢語中“禽”字的含義演變。(可參考《說文解字》對“禽”的解釋:“禽,走獸總名”,或《爾雅·釋鳥》:“二足而羽謂之禽”,以及王力《古代漢語》等著作對詞義演變的論述
網絡擴展解釋
“傷禽”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shāng qín,其核心含義指受過箭傷的鳥。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 字面意義:由“傷”(損害)和“禽”(鳥類)組成,字面指被弓箭所傷的鳥類。
- 引申義:比喻曾遭受打擊、心有餘悸的人或事物,類似“驚弓之鳥”的用法。
文獻與用法
-
詩詞引用
南朝宋鮑照《東門行》中“傷禽惡弦驚,倦客惡離聲”,以傷禽對弓弦聲的恐懼,暗喻人經曆創傷後的敏感心理。
-
曆史用例
唐代劉禹錫詩句“宿草恨長在,傷禽飛尚遲”,通過傷禽的遲緩飛行,表達對過往傷痛的難以釋懷。
注意區分
- 部分低權威性網頁(如)提到“比喻傷害無辜”,但根據高權威來源(漢典、知網百科等),此說法缺乏文獻支撐,可能為誤讀。
關聯詞
- 近義詞:驚弓之鳥、心有餘悸
- 反義詞:初生牛犢(無畏狀态)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考證來源,可參考漢典、知網百科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哀聲歎氣敗俗鮑羹被覆冰蠒成群作隊楚人咻大蔥洞霄祠洞中斷月兌便堕颠泛舟浮話桴檝縛褲高世貫衆賈禍孤經函詢河市厚愛候望黃粱決期距絶款悃枯葉蛾缭繞離害利喙贍辭靈池蘆簰命令句民情甯日泥信蒲弓牆頭鼜鼓起建七孔針啟佐裙帔人多手雜撒酒風贍博聖上殊行廋隱通達谙練通關藤完免舞台五校相缪小黃香銷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