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scend the throne]∶開始做帝王或諸侯
安斄王即位。——《史記·魏公子列傳》
昭帝即位。——《漢書·李廣蘇建傳》
(2) [take one's seat]∶就位;入席
(1).就位。古謂走入中庭左右兩側規定的位置。《書·顧命》:“卿士邦君,麻冕蟻裳,入即位。” 孔穎達 疏:“入即位者, 鄭玄 雲卿西面,諸侯北面。” 孫星衍 疏:“經言入即位,不言升階,知皆陪位于中庭也。”《儀禮·士冠禮》:“主人玄冠朝服,緇帶素韠,即位于門東西面。”
(2).亦作“ 即立 ”。指開始成為帝王、皇後或諸侯。《左傳·桓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周禮·春官·小宗伯》“小宗伯之職,掌建國之神位” 漢 鄭玄 注:“ 鄭司農 雲,‘立’讀為‘位’。古者立、位同字。古文《春秋經》‘公即位’為‘公即立’。”《後漢書·皇後紀上·和熹鄧皇後》:“至冬立為皇後,辭讓者三,然後即位。” 唐 韓愈 《許國公神道碑銘》:“ 元和 十五年,今天子即位。” 曹禺 等《膽劍篇》第一幕:“ 吳王 夫差 ,三十二歲,即位不久,喜功貪殺,驕狂自是,自以為有富國強兵的本領,立下獨霸中原的大志。”
"即位"是漢語中表述君主登基儀式的專有詞彙,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個層面:
一、字義溯源 "即"為會意字,《說文解字》釋作"即食也",本義指靠近食器準備進餐,引申為接近、就任之意。"位"在甲骨文中象人立于祭台之形,特指君主所處的尊貴位置。二字組合構成"接近尊位"的動态過程,據《漢語大詞典》考證,該詞最早見于《尚書·商書》記載的"成湯既沒,太甲即位",完整呈現了王權更疊的儀式性表達。
二、禮制内涵 在傳統禮制框架下,《周禮·春官》明确規定"凡嗣王即位,必告于宗廟"。這種儀式包含三個核心環節:首先是"告廟"儀式,新君需在宗廟向先祖禀告承繼大統;其次是"頒诏"程式,通過《即位诏》宣告統治合法性;最後是"朝觐"典禮,接受百官朝拜确立君臣關系。故宮博物院藏《清世祖即位诏》原件印證了這一制度的曆史延續性。
三、文化延展 在文學語境中,該詞常被賦予天命所歸的象征意義。如《三國演義》第八十回描寫漢獻帝禅位場景時,特别強調"築壇于繁陽,請漢中王登壇即位"的細節,通過空間儀式的文學化描寫強化政權合法性。這種文化表達在二十四史的本紀部分形成固定叙事範式,構成中國古代史書編纂的重要特征。
“即位”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í wèi,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就位
開始成為帝王、皇後或諸侯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例句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史記》《儀禮》等典籍,或查看搜狗百科等來源。
八棒十挾白栝八坐比然敝帚自享超導楚岑出于意外從馬直颠來播去滴珠法城方絮泛使忿然作色分碎改弦更張酣谑河漕護階君子講量匠心獨具金篦刮目精神渙散九弦琴客魂筷子舞诔德累俘鱗羽離堂募款南鑰暖袖漰渤前俯後仰薔薇水淺識輕赍傾情起身權強趨辟融陶榮逸善後山南設供聲略省騎使酒手起刀落思無邪綏靜條絨望前頑魯危弓霧術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