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鬥塵的意思、三鬥塵的詳細解釋
三鬥塵的解釋
(1).指令人難食之物。三鬥,極言其多。《新唐書·權懷恩傳》:“﹝ 權懷恩 ﹞擢 萬年 令。賞罰明,見惡輒取。時語曰:‘寧飲三鬥塵,無逢 權懷恩 。’” 宋 陳與義 《送王周士赴發運司屬官》詩:“寧食三鬥塵,有手不揖無詩人。”
(2).比喻抑郁之氣。 宋 王炎 《夜半聞雨再用前韻》:“抖擻胸中三鬥塵,強欲哦吟無好語。”
詞語分解
- 三的解釋 三 ā 數名,二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叁”代):三維空間。三部曲。三國(中國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數:三思而行。三緘其口。 筆畫數:; 部首:一;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三鬥塵"釋義
“三鬥塵”是一個源自古代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并非字面所指的“三鬥塵土”,而是具有特定的比喻和文化内涵。其核心意思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闡釋:
-
核心比喻義:指世俗的煩惱、欲望或官場俸祿。
- 此義項直接源于《晉書》記載的典故。據《晉書·隱逸傳·宣文》記載,權臣桓溫欲籠絡名士王導之孫王述(字懷祖),許諾讓他擔任縣令。王述回複說:“家貧,鬥粟之秩,猶以為優。但無三鬥塵耳。”這裡的“三鬥塵”并非實指塵土,而是借指縣令職位所帶來的俸祿(粟米)以及與之相伴的世俗事務、官場應酬等煩擾。王述以此婉拒,表明自己安于清貧、不慕榮利的心志。
-
引申義:象征難以忍受的屈辱或煩惱。
- 在更廣泛的語境中,“三鬥塵”常與“生無食肉相”連用,構成俗語“生無食肉相,死無三鬥塵”。此語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輕诋》,後亦見于《晉書·王述傳》。其意是指:
- 生無食肉相: 活着時沒有享受富貴(食肉)的福相(或命運)。
- 死無三鬥塵: 死後也不願承受(如入殓時需用三鬥石灰覆蓋屍體以吸濕防腐所象征的)塵世煩惱或屈辱。
- 整句強調了一種清高自守、甘于貧賤、遠離世俗紛擾甚至死後亦不願沾染塵俗的态度。“三鬥塵”在這裡象征着人生在世難以避免的、令人厭煩的俗務或最終的、無法擺脫的塵世牽累(以喪葬習俗中的石灰為喻)。
-
文化意蘊:體現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 “三鬥塵”及其相關典故,深刻反映了中國古代士人文化中崇尚清高、鄙棄俗務、追求精神自由的價值取向。它成為表達不願為五鬥米折腰、不屑于追逐功名利祿、向往隱逸或内心甯靜的經典意象。後世文人常借此典故抒發類似情懷。
“三鬥塵”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典故性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指世俗的煩擾、官場的俸祿(引申為名利)或人生難以擺脫的屈辱與牽累。它源于《晉書》中王述拒官的故事,并常與“生無食肉相”連用,共同表達一種安貧樂道、超脫塵俗、不慕榮華的精神境界。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 “三鬥塵”詞條釋義及典故出處引證。(權威辭書,紙質版或權威數據庫如“中國知網”《漢語大詞典》電子版可查)
- 《晉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 卷九十三《隱逸傳·宣文》或卷七十五《王湛傳附王述傳》。(原始史料,權威出版社版本)
- 錢鐘書《管錐編》 - 在相關論述中可能涉及對此典故的闡釋與引用。(著名學者著作,體現學術引用)
網絡擴展解釋
“三鬥塵”是一個具有曆史典故和文學意象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
字面指代
字面意為“三鬥灰塵”,但實際指令人難以下咽之物。其中“三鬥”為誇張表述,強調數量之多,凸顯事物的難食性。例如《新唐書·權懷恩傳》記載,唐代官員權懷恩執法嚴苛,民間流傳俗語:“寧飲三鬥塵,無逢權懷恩”,比喻人們甯願忍受吞咽灰塵之苦,也不願觸犯他的威嚴。
-
引申比喻
在文學作品中常被引申為積郁于心的煩悶或壓抑情緒。例如宋代詩人王炎在《夜半聞雨》中寫道:“抖擻胸中三鬥塵”,借“塵”喻指胸中難以排遣的愁緒。
二、來源與用法
- 曆史典故:該詞最早出自《新唐書》,通過誇張手法反映人物性格或社會現象。
- 文學意象:宋代詩詞中多用于表達情感上的沉重感,如“三鬥塵”與“無好語”形成呼應,強化了情緒張力。
以上解釋綜合了史書記載與詩詞用例,若需查看更多細節,可參考《新唐書》原文或宋代文人的相關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哀憤白闆班荊道舊補衮參附糙糧骣牛乘化趁體車魚尺咫畜義辭朝刺斫從納邨舍淡沱大秦鐵路墦祭浮媚該攝港币幹濟哥本哈根公古哩鞲繩鶴寝鴻稀鱗絕花樓胡枝扯葉奸敝簡核交绮記得驚目金雞柱金蘭簿稷契鞠報具帶蹶衂亢燥林權琉璃燈廬陵淺儒峭潔傾聳窮埜秋晦取女屈佐神壇沈婉世霸市征推闡頽魄讬公報私文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