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衰落;萎靡。 唐 李漢 《唐吏部侍郎昌黎先生諱愈文集序》:“﹝文﹞至 後漢 、 曹魏 ,氣象萎薾, 司馬氏 已來,規模蕩盡。” 宋 王邁 《觀獵行》:“汝方未獵時,戰氣先萎薾。” 清 戴名世 《<方靈臯稿>序》:“嘆時俗之波靡,傷文章之萎薾。”
(2).枯萎。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李群玉》:“芳草萎薾,蕭艾參天。”
“萎薾”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現代漢語中,“萎薾”較少使用,多被“枯萎”“凋零”等詞替代,但仍可在文學作品中作為比喻,如形容人的消沉或社會風氣的低迷。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語境,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萎薾(wěi wēi)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指植物衰敗、失去生機。下面将會解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萎薾由“艹”和“為”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5畫。
“萎薾”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其中,“萎”表示植物枯萎,失去生機;“薾”表示植物的葉柄逐漸枯黃。兩個字合并起來,表示植物的整體衰敗狀态。
繁體字“萎薾”和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萎薾”并沒有統一的寫法。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區,對這個詞的寫法有所不同。
1. 工地上的花草因缺水而萎薾了。
2. 幹旱的氣候使得農作物枯萎、蔫薾,無法正常生長。
萎薾沒有常見的組詞。
枯萎、凋零、蔫剌
茁壯、欣欣向榮、繁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