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篾編的席子。亦特指桃枝竹所編的席。《書·顧命》:“牖間南嚮,敷重篾席,黼純,華玉仍幾。”
篾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篾席指用竹篾編織而成的席子,特指由桃枝竹(一種細長柔韌的竹材)制作的席子。這類席子因竹材特性,具有透氣、涼爽的特點,常用于夏季。
詞源與典籍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顧命》中的記載:“牖間南向,敷重篾席,黼純,華玉仍幾。”描述周成王喪禮陳設時,南窗下鋪設多層篾席,并飾以黑白斧紋鑲邊。這說明篾席在古代禮儀場合已有重要用途。
結構與注音
實際使用場景
現代語境中,篾席仍指代竹席,例如“夏天睡篾席很涼快”,強調其清涼透氣的實用功能。
總結來看,篾席既是曆史文獻中的禮儀用具,也是延續至今的日常竹編制品,兼具文化内涵與實用價值。
《篾席》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用篾條編制而成的席子。篾席通常由竹子或其他植物類材料制作而成,具有透氣、耐用、易于清洗的特點,常用作座席或鋪蓋。
《篾席》的拆分部首是“⺮”(竹字旁)和“巾”(帚字頭),共5個筆畫。
《篾席》一詞源自古代漢語。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篾席」。
在古代,「篾席」的寫法沒有太大差異。一般來說,仍然是由「篾」和「席」兩個字構成。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有了一些變化。
1. 他在氣溫驟升的夏天,最喜歡躺在家中的篾席上休息。
2. 奶奶手巧,用竹篾編織了一張美麗的篾席。
編篾、篾片、竹篾、竹席等。
竹席、藤席、草席等。
棉被、床墊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