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淖的意思、三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淖的解釋

傳說中川澤名。《山海經·大荒西經》:“大荒之中,有 龍山 ,日月所入。有三澤水,名曰 三淖 , 昆吾 之所食也。”按, 郭璞 注《穆天子傳》卷四“ 濁繇氏 之所食”引《山海經》作“有川名曰 三淖 , 昆吾 之所食。”與此略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淖"是一個相對生僻的詞彙,主要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特别是神話地理著作中。其詳細含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釋:

  1. 基本含義與字義:

    • "淖" (nào): 本義指爛泥、泥沼,即泥濘的水塘或沼澤地。《說文解字》釋為“泥也”。引申為柔潤、和順等義,但在“三淖”一詞中,主要取其“沼澤”的本義。
    • "三": 此處為數量詞,表示“三個”。
    • 組合義: “三淖”字面意思即指“三個(相連或相關的)沼澤地”。它并非泛指任何三個沼澤,而是特指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個具體神話地理概念。
  2. 文獻出處與神話背景:

    • “三淖”最著名的記載見于《山海經·北山經》。根據該書記述,“三淖”位于“敦薨之山”(一說在今新疆境内)附近,是敦薨之水(可能指今開都河)的發源地之一。原文描述為:“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澤。出于昆侖之東北隅,實惟河源。其中多赤鲑。其獸多兕、旄牛,其鳥多鸤鸠。又北二百裡,曰少鹹之山…敦水出焉,東流注于雁門之水…又北百八十裡,曰渾夕之山…嚣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又北五十裡,曰北嶽之山…諸懷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嚣水…又北百八十裡,曰渾夕之山…嚣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又北五十裡,曰北嶽之山…諸懷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嚣水…又北百八十裡,曰北鮮之山…鮮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塗吾之水…又北百七十裡,曰堤山…堤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泰澤…又北三百裡,曰敦題之山…是錞于北海。其中提到“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澤”,泑澤即羅布泊的古稱。而“三淖”作為其源頭之一,常被後世學者(如郭璞、袁珂等)注解為昆侖山北麓、泑澤(羅布泊)東源的重要地理标志,是神話中黃河(或西域重要河流)源頭區域的一部分[《山海經·北山經》][袁珂《山海經校注》]。
  3. 地理指代與象征意義:

    • 在《山海經》的語境下,“三淖”并非普通沼澤,而是被賦予了神聖性。它位于被視為“帝之下都”的昆侖山附近,是重要河流的發源地,與神話傳說中的河源、仙境相聯繫。因此,“三淖”象征着水源豐沛、孕育生命的神秘之地,是古人想象中的地理奇觀[《山海經》地理研究相關論述]。
  4. 詞源結構:

    • “三淖”是一個偏正結構的複合詞。
    • “三”是數詞,作定語,修飾中心語“淖”。
    • “淖”是名詞,指沼澤。
    • 整體構成一個定中短語,意為“三個(特定的)沼澤”。
  5. 現代使用與詞典收錄:

    • “三淖”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用,屬于古語詞或專名。
    • 主流的現代漢語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通常不會單獨收錄“三淖”詞條,因為它缺乏普遍性和現代應用價值。其含義需要在閱讀《山海經》等古籍或相關研究文獻時,結合上下文和古代注疏來理解。

“三淖”是一個源自《山海經》的古語詞,特指位于昆侖山北麓、泑澤(羅布泊)東源區域的三個相連或相關的沼澤地。它是神話地理中重要河流(如敦薨之水)的發源地之一,象征着水源的神秘與神聖。其核心含義是“三個(特定的)沼澤”,具有明确的神話背景和地理指代,但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再常用。理解該詞需依托《山海經》原文及古代注疏[《山海經·北山經》][郭璞《山海經注》][袁珂《山海經校注》]。

網絡擴展解釋

“三淖”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文獻的詞語,其含義及解釋如下:

一、基本解釋

“三淖”指傳說中由三個水澤彙聚而成的川澤名,最早見于《山海經·大荒西經》。據記載,此處是古代部落“昆吾”獲取食物的地方。

二、出處與背景

  1. 文獻來源
    出自《山海經·大荒西經》:“大荒之中,有龍山,日月所入。有三澤水,名曰三淖,昆吾之所食也。”
  2. 地理意義
    描述的是神話地理中的特殊水域,可能與古代部落的生存資源相關。

三、字義分解

四、其他解釋差異

部分資料(如)提到“三淖”被引申為“困境”的比喻義,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是現代擴展解讀。建議以《山海經》原始記載為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山海經》原文或相關古籍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白颠百日北畤壁廚播告蔔地步調不落邊際出倫大荊當制斷縻對不起方墳方天畫戟忿葦膏雨個錢歸安固件賀黃梅紅丸案堠程猴棗花鞴扇患得患失黃鲿魚家祠瞯摸矜傲雞鹜淚人兒踜蹬連搭連日慢道盟壇母權子派遣三花臉三善傻蛋山扃舍近謀遠世裔束心述宣撕破臉皮宿獄袒膊踏穨恬讓酴縻酒尪瘠帷帳閑誕香精銜荷仙要蟹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