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皮繩斷絕,竹簡散亂毀損。古時以竹簡寫書,用皮繩串連,年久則繩斷簡散。 漢 劉歆 《移書讓太常博士》:“《尚書》初出於屋壁,朽折散絶。” 宋 曾鞏 《<南齊書>目錄序》:“﹝ 司馬遷 ﹞因散絶殘脫之經,以及傳記百家之説,區區掇拾,以集著其善惡之迹,興廢之端,又創己意,以為本紀、世家、八書、列傳之文,斯亦可謂奇矣。”
“散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解釋,具體如下:
以上解釋綜合了高權威性來源(如、2、5、7),涵蓋曆史文獻與引申用法。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晉書》《莊子》原文或漢代、宋代相關學術著作。
《散絕》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破碎、消散,指事物逐漸分散或終止。
這個詞的構成部分是“散”和“絕”。
“散”的本義為分開、分散,是由“又”和“巾”兩個部首組成,表示手解開巾帛的樣子。
“絕”表示斷絕、終止,“絕”字由“纟”和“色”兩個部首組成,表示斷掉絲線。
“散絕”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見于《史記·卷一百五十八·大宛列傳》。據說這個詞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響,表達了事物的終結或消散的含義。
《散絕》的繁體字為「散絕」,在繁體字中,「絕」的減少了「丶」的部首,而「散」則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代,「散絕」的寫法并不完全一樣。古代常使用的寫法為「散絕」
1. 雨後,雲散絕,天空變得明亮起來。
2. 這一年來,我們的友誼逐漸散絕,現在幾乎沒聯繫了。
1. 散播:分散地播種或散發。
2. 散步:漫步、閑逛。
3. 絕景:壯麗而絕美的景色。
4. 絕望:完全失去希望。
1. 散去:分散消失。
2. 瓦解:分解、土崩瓦解。
3. 消散:逐漸消失、煙消雲散。
1. 聚集:彙聚、集中。
2. 連續:持續不斷。
3. 繁衍:繁殖、生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