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皮繩斷絕,竹簡散亂毀損。古時以竹簡寫書,用皮繩串連,年久則繩斷簡散。 漢 劉歆 《移書讓太常博士》:“《尚書》初出於屋壁,朽折散絶。” 宋 曾鞏 《<南齊書>目錄序》:“﹝ 司馬遷 ﹞因散絶殘脫之經,以及傳記百家之説,區區掇拾,以集著其善惡之迹,興廢之端,又創己意,以為本紀、世家、八書、列傳之文,斯亦可謂奇矣。”
“散絕”在漢語詞彙中屬于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含義需從構詞語素及曆史語用角度分析。《漢語大詞典》中“散”本義指分離、消散,如《禮記·月令》載“雷始收聲,蟄蟲壞戶”,鄭玄注“散萬物之閉藏”;“絕”則表終止、斷絕,《說文解字》釋為“斷絲也”。二者組合後,“散絕”可解作兩種核心語義:
其一指事物徹底消散斷絕,見于古代文獻對自然現象或社會狀态的描述。如宋代李綱《論水便宜六事奏狀》有“川流散絕,田疇龜坼”之句,此處“散絕”形容河流完全幹涸斷流的狀态。
其二引申為人際關系或精神聯結的完全破裂,明代《皇明經世文編》載楊嗣昌疏文“君臣之義散絕”,強調君臣紐帶徹底斷裂。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存于曆史文獻或特定學術論述中。
“散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解釋,具體如下:
以上解釋綜合了高權威性來源(如、2、5、7),涵蓋曆史文獻與引申用法。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晉書》《莊子》原文或漢代、宋代相關學術著作。
哀诏案牍北府兵碧幽幽持擇大帶底層笃謹房舍防禦使風驅電掃骨梗孤國滾岩海運漢書诃砭恨火和衷花多實少奸不厮瞞,俏不厮欺集比解審景光驚霰闿阖嫽俏裡出外進烈焰緑頭溟蒙彌士囊底牛首阿旁前對傾衿青粱求知若渴上選善宦善睐贍聞韶春首稼秫黍缌慘私艱夙知梼演天怪土岡頽漏瓦壟班委府無波無倒斷五積六受鄉蠹顯民寫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