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望治世。《詩·曹風·下泉序》:“《下泉》,思治也。 曹 人疾 共公 侵刻下民,不得其所,憂而思明王賢伯也。” 孔穎達 疏:“此謂思上世明王賢伯治平之時。” 晉 陸機 《五等諸侯論》:“國安由萬邦之思治,主尊賴羣後之圖身。” 晉 袁宏 《三國名臣序贊》:“時方颠沛,則顯不如隱;萬物思治,則默不如語。”
“思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古典文獻和現代用法兩方面解析:
古典含義(政治語境)
源自《詩經·曹風·下泉序》,指百姓對清明政治的渴望。例如《三國名臣序贊》中“萬物思治”表達亂世中人們對安定治理的期盼。晉代陸機進一步引申為“國安由萬邦之思治”,強調國家穩定需民心向治。
現代引申義(方法論)
作為成語使用時,強調通過理性思考與系統治理解決問題,如查字典所述“思考并治理事物”。這種用法突出邏輯分析與實踐行動的結合。
使用場景
近義詞:勵精圖治、深謀遠慮
反義詞:草率行事、放任自流
此詞體現了漢語詞彙在曆史演變中從具體政治訴求到抽象方法論的語義擴展,可通過滬江詞典等工具查詢更詳細例證。
思治是一個常用的中文詞語,指思考和處理事物的方法和方式,特别是指治理和管理國家、社會以及個人事務的思維和方法。
思治的拆分部首是心和言,表示與心智和言語有關。根據筆畫數來看,思治共有10畫。
思治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孟子》一書中,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哲學家,提出了很多關于治理國家和社會的思想和理論。後來,這個詞逐漸被廣泛運用并引申為處理各種事務的方式和方法的總稱。
思治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思治」。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古代常常使用篆書、隸書等字體書寫。在篆書中,思治的寫法為「思治」;而在隸書中,思治的寫法為「思治」。
1. 作為一個領導者,你需要運用合適的思治方式來解決問題。
2. 他以其獨到的思治之道,成功管理了這家公司多年。
思考、思維、治理、管理、思路、思慮、治國、社會治理
理治、法治、善治、善思
亂治、無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