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出《東觀漢記·馬援傳》:“擊 尋陽 山賊,上書曰:‘除其竹木,譬如嬰兒頭多蟣蝨而剃之,蕩蕩然蟣蝨無所復依。’”後稱剃去頭發為“遣蝨”。 南朝 梁簡文帝 《答湘東王書》:“剃頂之時,此心特至,心口自謀,併欲剪落,無疑 馬援 遣蝨之談,不辭 應氏 赤壺之諷。”
“遣虱”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文獻記載及網絡釋義綜合解釋如下:
詞源與出處
該詞最早出自《東觀漢記·馬援傳》。文中記載馬援在讨伐尋陽山賊時,上書提到:“除其竹木,譬如嬰兒頭多虮虱而剃之,蕩蕩然虮虱無所複依。”此處以剃發去除虱子為比喻,說明清除山賊巢穴周圍竹木的必要性。
本義與引申義
現代使用場景
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相關學術讨論中。例如南朝梁簡文帝的著作中曾引用此典故。
補充說明:需注意“遣虱”并非現代規範用詞,其權威性主要依托于古籍記載。若需深入考據,建議查閱《東觀漢記》原文或相關訓诂學資料。
《遣虱》是一個成語,意為清除身上的虱子。它比喻除去身上的煩惱或解決困難,使身心舒暢。
《遣虱》的拆分部首為辶和虍,其中辶為辵部首,表示與走相關的意思;虍為部首,是與虎相關的意思。根據筆畫數計算,辶有3畫,虍有7畫。
《遣虱》這個成語最早是出現在《戰國策·秦策一·秦王世家》一文中。該文描寫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秦王政教弘治,對虱子異常憎惡,每當身上有虱子,都會立即派人除去,以保持清潔。後來,這個成語演變為比喻除去煩惱和解決問題。
《遣虱》的繁體字為《遣蝨》。
在古時候,遣虱的寫法多種多樣,如《遣蝨》、《遣虱》、《遣蚤》等,多數都帶有"蟲"或"蚤"的形狀。
他為解決這個問題,不惜遣虱費力。
遣憂(除去憂慮)、遣愁(除去苦惱)、遣散(解散)、遣返(送回)、遣散(解散)、遣别(離别)。
驅除、消除、解除。
滋生、積累、困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