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丹旐的意思、丹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丹旐的解釋

猶丹旌。 南朝 梁 何遜 《王尚書瞻祖日》詩:“昱昱丹旐振,亭亭素蓋上。” 唐 韓愈 《祭鄭夫人文》:“水浮陸走,丹旐翩然。” 明 無名氏 《運甓記·蔔居求安》:“哀歌行欲絶,丹旐兩班班。”《清史稿·禮志十一》:“ 太宗 皇後 博爾濟吉特氏 崩,梓宮奉安宮中,正殿設幾筵,建丹旐門外右旁。”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丹旐”是中國古代喪葬禮儀中使用的一種特定器物,其含義和用途可結合文獻記載綜合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與用途
    丹旐是喪禮中用于标識死者身份的紅色銘旌,通常以絲帛制成,書寫逝者姓名、官職等信息,豎立于靈柩前或覆蓋于棺木上。出殡時作為引路标志,象征引導靈魂歸去。該詞由“丹”(紅色)和“旐”(古代旗幡)組合而成,體現其顔色與功能特征。

  2. 曆史文獻中的記載

    • 南朝梁何遜《王尚書瞻祖日》詩提到“昱昱丹旐振”,描述其鮮明的紅色外觀;
    • 唐代韓愈《祭鄭夫人文》中“丹旐翩然”記錄了其隨靈柩移動的場景;
    • 《清史稿·禮志》記載清代皇室喪儀中丹旐的擺放位置,顯示其禮儀規格。
  3. 文化象征與演變
    丹旐作為“明旌”的别稱,承載着古代“事死如事生”的倫理觀念。其紅色既符合傳統喪禮中部分時期尚赤的習俗,也通過文字标識強化對逝者的尊崇。從南朝至明清,丹旐的使用貫穿多個朝代,成為喪葬文化延續性的體現。

補充說明:現代漢語中該詞已不常用,主要見于古籍或傳統儀式研究。若需更詳細的形制考證,可參考《儀禮》《禮記》等禮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丹旐》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紅綢子”的解釋。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纟”和“旐”。其中,“纟”是表示與紡織品相關的部首,“旐”則是表示絲帶、帛帶的部首。根據筆畫計算,它總共有14個筆畫。 《丹旐》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絲綢被視為非常珍貴的商品之一。絲綢經常被用來制作華麗的禮服和帷幕。其中,紅絲綢被認為是最為華麗和吉祥的顔色。因此,丹旐也常常被用來形容華麗而富有象征意義的絲帶。 在繁體字中,丹旐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 在古時候,漢字的字形和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在這種情況下,《丹旐》的字形和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以下是《丹旐》的一個例句:“她披着一條鮮紅的丹旐,在舞台上翩翩起舞。” 《丹旐》可以和其他字組詞,例如,丹旐鮮花、丹旐綢緞等。 與《丹旐》近義的詞語包括:紅色絲帶、紅絲帶等。 目前我無法提供《丹旐》的反義詞,請諒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