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散貌。《文選·揚雄<甘泉賦>》:“樵蒸昆上,配藜四施。” 李善 注:“ 張晏 曰:‘配藜,披離也。’言燔燎之盛,故樵蒸之光同上,而披離四布也。”
“配藜”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配藜”意為分散的樣子,主要用于描述事物分布或光焰四散的狀态。例如《文選·揚雄〈甘泉賦〉》中“樵蒸昆上,配藜四施”一句,李善注解引張晏曰:“配藜,披離也”,指燔燎的煙火升騰後光芒四散布開的景象。
該詞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古籍或文學研究。若在文獻中遇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避免與“藜”單字指植物的用法混淆。
配藜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草字頭)和“⺾”(茅字旁)。它的總共有13個筆畫。
配藜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農耕文化。藜是一種古老的農作物,與小麥、稻谷等一同被廣泛種植。它的種子可以作為飼料,也可以提取出油來烹饪。而“配”則表示搭配、配備的意思。因此,配藜一詞意味着将藜與其他食材、調味料進行搭配或配備。
在繁體字中,配藜的寫法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仍然是由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和筆畫數量保持不變。
回顧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以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例,藜的字形是由一個“⺥”部分加上兩個草字頭組成。而“配”的字形則是由十多種不同的寫法組成,多數是由女性與巴組合而成,象征搭配的配合關系。
下面是一個使用“配藜”一詞的例句:
他們配藜糊了鯉魚的肚子,使其更加香嫩可口。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藜藿(指一種農作物的總稱)、藜麥(指藜與麥的混合種植物)、藜藍(指一種花卉植物的名稱)等。
與“配藜”意思相近的詞語可以包括:搭配、配制、混合等。
反義詞則是指與“配藜”相對立的詞語,例如:單食、純淨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