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蠻舶。 唐 李洞 《送曹郎中南歸時南中用軍》詩:“繫縧輕象笏,買布接蠻船。” 清 唐孫華 《送同年鄭禹梅出守高州兼柬王西亭明府》詩:“海錯出蠻船,山珍通野餉。”
“蠻船”是古代漢語中對南方或外族船隻的稱謂,主要用于文獻和詩詞中。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古代中原地區對南方少數民族或外國船舶的稱呼,常寫作“蠻舶”。該詞帶有古代地域文化差異的視角,現代已不常用。
該詞體現古代中原對南方/海外族群的認知局限。部分民間傳說(如提到的“蠻船鼓”)将其與災荒時期的人口買賣關聯,但此類說法缺乏權威文獻佐證。
現代使用需注意:
《蠻船》一詞指的是古代蠻族使用的船隻。蠻族是指在中國古代被認為與中原文明不同的民族群體,他們生活在邊境地區,與中原地區的漢族有一定的差異。
《蠻船》的部首是蟲部,它由人字旁和蟲字旁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4畫。
《蠻船》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在古代文獻中,常常提到邊境地區蠻族使用的船隻不同于中原地區的漢族船隻,所以稱之為蠻船。
《蠻船》的繁體字為「蠻船」。
在古時候,「蠻船」一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一書中,「船」字的寫法為「舟」與「免」的組合,而「蠻」字的寫法為「蟲」與「又」的組合。
1. 邊境地區常常有蠻船出現。
2. 蠻族使用的船隻結構獨特,與漢族船隻有所不同。
1. 蠻族
2. 蠻人
3. 蠻荒
4. 蠻夷
蠻船沒有明确的近義詞,因為它是指特定的船隻。
蠻船的反義詞是漢船,也就是指中原地區漢族使用的船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