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牢筴。《列子·仲尼》:“長幼羣聚,而為牢藉庖廚之物,奚異犬豕之類乎?” 殷敬順 釋文:“藉本作籍,側戟切。牢,牲牢也,圈也。籍,謂以竹木圍繞,又刺也。”參見“ 牢筴 ”。
“牢藉”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文獻和權威字典綜合解析:
讀音與構成
拼音為láo jiè(),由“牢”(指牲畜圈)和“藉”(通“籍”,意為以竹木圍繞)組合而成。
核心含義
指古代用竹木圍成的牲畜圈,特指養豬的圈欄,即“牢筴”(“筴”為竹制圍欄的象形字)。例如《列子·仲尼》記載:“長幼羣聚,而為牢藉庖廚之物”,此處的“牢藉”即指圈養牲畜的設施。
古籍用例
《列子·仲尼》中以“牢藉”描述人類圈養牲畜的行為,與“犬豕”類比,暗含對過度依賴外物的批判。
字義演變
部分資料(如)将“牢藉”解釋為成語,形容文章結構嚴謹。但根據《漢典》《說文解字》等權威來源,此說法缺乏文獻依據,可能為現代誤傳。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列子》《禮記》等古籍原文,或參考《說文解字注》等權威字典。
牢藉(láo jiè)是一個漢字,由“牛”和“艹”兩個部首組成。
牢字的左邊是“牛”部,表示與牛有關,右邊是“艹”(草)部,表示與草類植物有關。牢字總共由7個筆畫構成。
牢藉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它原指圍住或關押牛,後來引申為關押或圍住其他物體的意思。在現代漢語中,牢藉一詞常被用來描述堅固、穩定、牢靠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牢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隻是部分筆畫略有不同。繁體字為「牢」。
在古代漢字中,牢藉可能有不同的寫法。例如,在先秦時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牢字的形狀與現代漢字略有差異。
以下是一些使用牢藉的例句:
牢藉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牢獄”(監獄)、“牢房”(關押犯人的房間)、“高牢”(高牆圍住的牢房)等。
與牢藉意思相近的詞語包括:“牢靠”、“穩固”、“堅固”等。
與牢藉意思相反的詞語包括:“脆弱”、“不穩定”、“不可信”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