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史記·魯周公世家》:“﹝ 周公 ﹞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後以“棄餐”檃括其義,用為典實。 三國 魏 曹植 《娛賓賦》:“揚仁恩於白屋兮,踰 周公 之棄餐。聽仁風以忘憂兮,美酒清而肴甘。”
(2).謂不暇進餐。形容事迫情急。 三國 魏 曹植 《求自試表》:“流聞東軍失備,師徒小衄。輟食棄餐,奮袂攘衽,撫劍東顧,而心已馳於 吳 會 也。”
“棄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源自《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的周公事迹。周公為招攬賢才,常因接待士人而多次吐出食物、中斷用餐,即“一飯三吐哺”。後人用“棄餐”概括這一典故,象征禮賢下士、重視人才的精神。例如曹植在《娛賓賦》中寫道:“踰周公之棄餐”,即借用此典贊美賢德。
形容因情勢急迫而無暇進食,強調緊急狀态下的行為反應。如曹植《求自試表》中“辍食棄餐,奮袂攘衽”,描繪了聽聞戰事失利後急切欲赴戰場的狀态。
注:不同語境下需結合具體文意判斷,但核心均圍繞“中斷/放棄用餐”展開,或表品德,或表急迫。
《棄餐》是一個動詞詞組,意為放棄或抛棄餐食,即不吃或不繼續吃飯。
《棄餐》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弓”和“食”,其中“弓”部表示與弓有關的意思,“食”部表示與食物有關的意思。
根據《康熙字典》,《棄餐》這個詞的筆畫數是7畫,其中“弓”部為3畫,”食“部為4畫。
《棄餐》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明确,它由漢字“棄”和“餐”組成。其中,“棄”意為放棄、抛棄,“餐”意為飯食、吃。因此,“棄餐”即指放棄飯食。
在繁體字中,“棄”和“餐”的字形保持不變。
根據古代漢字寫法,棄餐的拆字形式略有不同。以《康熙字典》的字形為準,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如下:
棄:廾+弓
餐:飠+參
1. 他沒有時間吃飯,常常棄餐。
2. 她因為生病,不得不棄餐。
3. 在遭遇意外後,他一整天都沒吃一口東西,徹底棄餐了。
1. 棄學:放棄學業或中途退學。
2. 棄權:在某個投票或決策時不行使自己的權利。
3. 棄權票:投票時選擇棄權的選票。
放棄、抛棄、不吃
用餐、吃飯、進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