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苗米的意思、苗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苗米的解釋

漕運上繳的官糧。《續資治通鑒·宋理宗淳祐十年》:“八月,甲子朔,詔:‘戶部嚴革諸路州縣增收多量苗米之弊。’” 宋 俞文豹 《吹劍錄外集》:“ 建康 溧陽縣 苗米歲六萬石。” 清 趙翼 《哭王述庵侍郎》詩:“晨炊苗米淅矛頭,夜草軍書磨盾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苗米是中國古代賦稅制度中的專有名詞,特指唐宋時期以實物(稻米)形式征收的田賦。其核心含義與曆史背景如下:

一、基本定義與制度淵源

苗米源于唐代的“青苗法”,宋代演變為按田畝征收的實物稅。其名稱中的“苗”指農作物青苗期,官府在農作物生長時預估産量,按畝征收米糧作為田賦,故稱“苗米”。這一制度體現了古代“以農為本”的賦稅思想。

二、征收特點

  1. 實物繳納:區别于貨币稅,苗米直接征收稻米,确保國家糧儲。
  2. 按畝計稅:以土地面積為基準,分夏秋兩季征收,如宋代江南地區每畝約征3-5升米。
  3. 與貨币稅并行:宋代部分區域允許将苗米折銀繳納(稱“折苗錢”),但主體仍為實物稅。

三、曆史演變與社會影響

苗米制度在元代逐漸并入“稅糧”體系,明代推行“一條鞭法”後式微。其征收過程常伴隨官吏盤剝,如宋代朱熹曾揭露地方加征“斛面米”(額外浮收),加重農民負擔。這一制度深刻反映了古代農業社會的財政結構。

四、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漢語中,“苗米”一詞已罕用,僅見于曆史文獻研究。其概念可類比現代農業稅,但本質差異在于古代賦稅的強制勞役性質。相關研究可參考《中國賦稅史》《宋代經濟史》等權威著作。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苗米”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進行區分:

一、曆史術語中的“苗米”

指中國古代漕運制度中上繳的官糧,屬于財政稅收範疇。
具體特征:

  1. 功能:作為田賦征收的實物稅,通過漕運系統運輸至京城或指定糧倉。
  2. 文獻記載:宋代《續資治通鑒》提到“增收多量苗米之弊”,清代趙翼詩中也有“晨炊苗米淅矛頭”的描述。
  3. 字源:“苗”本義為禾苗,引申為糧食作物;“米”則特指脫殼後的谷物,組合後指代官糧。

二、現代語境中的“絲苗米”

當代常将“絲苗米”簡稱為“苗米”,實為一種優質籼稻品種,與曆史術語含義不同。
主要特點:

  1. 外觀:米粒細長晶瑩,長寬比超3:1,垩白粒極少(如象牙絲苗米)。
  2. 口感:蒸煮後柔軟爽滑、香氣濃郁,冷卻後不易變硬。
  3. 種植曆史:廣東台山等地自清代便有種植記錄,曾獲“國家名優品種”稱號。

注意:學術或曆史文獻中“苗米”多指官糧,日常用語中需根據上下文判斷是否指絲苗米品種。

别人正在浏覽...

安卧悲不自勝悲谷犇雷婢膝奴顔長天日顫澀初晰戴角東坡竹短行方便之門拊拂趕緊告志公攤勾抽官衙侯景之亂圜堵皇家混戰火虬家寒架子竭悃驚憚嫉貪如雠機翼口賦勞動人民遼海馬達民祗片面性佥簿青骢馬遒迫權媢曲闉榮泉榮轉濡養三點水上齊聲飲舍施使不的石壑石甃儵魚隨時制宜貪漁屠釣推許望苑猥襲閑錢補抓籬獻飲新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