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铅椠的意思、铅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铅椠的解释

(1).古人书写文字的工具。铅,铅粉笔;椠,木板片。语出《西京杂记》卷三:“ 掦子云 好事,常怀铅提槧,从诸计吏,访殊方絶域四方之语。” 隋 江总 《皇太子太学讲碑》:“外史所掌,广内所司,靡不饰以铅槧,雕以緗素,此文教之修也。” 明 汪廷讷 《广陵月》第一出:“因此远抛铅槧,专习韜鈐。” 清 王韬 《<法越交兵纪>序》:“ 啸云 遂日操铅槧,记事陈词。”

(2).指写作,校勘。 唐 韩愈 《送无本师归范阳》诗:“老懒无鬭心,久不事铅槧。” 宋 陆游 《即事》诗:“所惭贪坐睡,铅槧少新功。” 明 徐复祚 《红梨记·路叙》:“ 汉 将日徵兵,有谁人问及铅槧经生。” ********* 《寄曼陀长兄》诗:“三年铅槧貂裘敝,一服参苓痼疾深。”

(3).指文章,典籍。 唐 卢照邻 《秋霖赋》:“别有东国儒生,西都才子,屋满铅槧,家虚儋石。” 宋 叶适 《次韵韩仲止》:“常日锥刀希 楚 富,千年铅槧讳 丘 穷。” 清 曹寅 《送程吉士》诗:“自我离羣久废学,嬾从铅槧搜糟粕。”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铅椠”是汉语中的古语词,其含义可从字形和古代文化背景解析。铅,指铅粉制成的笔,用于书写;椠,原指未经书写的木简,后泛指书写载体。两者合称,最初代指书写工具,后引申为著述、校勘等文化活动。以下从三方面展开解释:

1. 词义溯源

《汉语大词典》指出,“铅椠”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如扬雄《答刘歆书》中“铅擿椠素”的表述,意为用铅笔校正木简上的文字。铅粉笔质地柔软,便于修改错字,与木简(椠)共同构成古代校勘、抄录的必备工具。唐代韩愈《送无本师归范阳》诗“老懒无斗心,久不事铅椠”中,“铅椠”即代指文学创作活动。

2. 文化内涵

古代文人常以“铅椠”象征治学精神。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学者“怀铅提椠,访殊语于四方”,指携带书写工具收集方言,体现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宋代以后,随着纸张普及,“铅椠”逐渐脱离实物含义,转为文学创作的代称,如陆游诗中“铅椠工无益”感叹著述之难。

3. 现代应用

当代语境中,“铅椠”多用于历史或文学研究领域,例如描述古籍校勘过程。该词也被纳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标注为“古代书写工具”,强调其历史属性。在权威文献中,其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避免与现代书写工具混淆。

(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辞源》第三版;《西京杂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铅椠”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一、基本含义:书写工具

“铅”指铅粉笔(用于修改或书写),“椠”指未经书写的木牍或木板片,二者合称代指古人记录文字的工具。这一用法源自《西京杂记》中扬雄“怀铅提椠”的典故,描述文人随身携带书写工具采集方言的情景。

二、引申含义:写作与校勘

该词常被引申为著述、校勘等文字工作。例如:

三、文化指代:典籍与学问

在文学作品中,“铅椠”也象征文章或典籍。如卢照邻《秋霖赋》用“满屋铅椠”形容藏书丰富,杜牧诗句“可怜铅椠竟何功”则暗含对学术价值的反思。


注:该词现代已罕用,多出现于古典文献或诗词赏析中。如需具体古籍用例,可参考《西京杂记》《全唐诗》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綳拽编削编织物笔锭如意荜门比疏不绝如缕草菅倒戢干戈低潮定型地堑腶脯方歅逢蒙视孵化釜中鱼耕地管界好歹宏渊厚福欢惬甲首竭心敬候衿期矜奇立异金翼使九奥九御隽雅抗体离位隆固马驮子瞀眩弭盖明远挠抑内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青精稻旗旗裘帽耆宿大贤曲尽奇妙人事关系若不邵杜舍身为国水髩蜀椒黍秫天牝挑织体要万象森罗卫生站香皮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