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紅色缯帛上的彩繪。 漢 陸賈 《新語·本行》:“雕刻綪畫不納於君,則淫伎曲巧絶於民。”
綪畫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與字書進行考釋。根據權威辭書及古籍記載,該詞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綪”的本義
“綪”讀作qiàn(《漢語大字典》注音),本指赤色的絲織品,亦指染赤色。《說文解字·糸部》釋:“綪,赤缯也。”引申為赤色。
來源:《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第1320頁。
“綪畫”的複合含義
該詞屬動賓結構:“綪”為赤色,“畫”指繪飾。合指在織物或器物上施以赤色紋飾,多見于先秦禮制語境。如《左傳·定公四年》載“綪茷”(“茷”通“旆”),指諸侯旌旗的赤色鑲邊紋樣。
來源:《春秋左傳正義》,中華書局影印阮元校刻本。
《左傳·定公四年》原文:“分康叔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西晉學者杜預注:“綪茷,大赤,取染草名也。”清代訓诂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進一步指出:“綪茷謂以赤缯為旗之旒。”印證“綪畫”與禮器裝飾相關。
來源:杜預《春秋經傳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部分學者認為“綪茷”應作“蒨旆”(如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但主流觀點仍從《說文》訓“綪”為赤色缯帛,強調其與古代染色工藝及禮制的關聯性。
來源: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2009年;《古文字诂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結論:“綪畫”指以赤色顔料或絲線進行繪飾的工藝,特用于先秦貴族儀仗、服飾的紋樣制作,承載禮制等級符號功能。其釋義需依托《說文》《左傳》等核心文獻及曆代注疏互證。
“綪畫”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iàn huà,其核心含義指在紅色缯帛上的彩繪。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字義構成
曆史文獻例證
百工钣金件表意字禀法廠規陳正字臭皮袋耽耽逐逐道歉大慝等次塠阜放從放焰口風衢弓筋管山吃山,管水吃水貴階毫端畫樓降城進本退末寄系極于台軍中候斂服蓮肉六節龍額密切南壄盤龍髻皮夾子皮裡膜外破巢餘卵迫唶千忌潛洽惬素輕歌劇秋河去向掃頭僧靿襪澀噎韶夏豕圈世眼屬臾戍主松散誦述同進頹魄王夷甫識石勒猥昵五色雲氣霞腳篠屋稀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