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破家或被禍後幸存的人。 明 夏完淳 《<續幸存錄>自序》:“破巢餘卵,旦夕待命。”亦作“ 破巢完卵 ”。 清 錢謙益 《臨城驿壁見方侍禦孩未題詩》詩:“抱蔓摘瓜餘我在,破巢完卵似君稀。”參見“ 破巢 ”。
“破巢餘卵”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pò cháo yú luǎn,其核心含義為比喻家庭遭遇災禍後幸存的人,尤其強調在重大變故中僥幸存活的情形。
釋義與用法
成語字面指“破碎的鳥巢中殘留的鳥蛋”,引申為破敗家庭中僅存的生命,多用于描述戰亂、政治禍患等災難後的幸存者。其感情色彩為中性,常作賓語或定語,如“旦夕待命的破巢餘卵”。
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有雙重文化背景:
近義詞與辨析
近義詞為“破巢完卵”,兩者均強調災後幸存,但“餘卵”更側重“殘留”的狀态,“完卵”則隱含“完整保存”之意。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典故細節,可參考《後漢書》或夏完淳著作。
破巢餘卵是一個成語,意指毀滅壞去某個團體或機構後,仍有殘存的餘孽。比喻事情未完全結束,還有尾巴待解決。
破(石):破壞,損壞;巢(巛+鳥):鳥巢;餘(非):剩下,滞留;卵(卩+卩):鳥蛋。
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漢書·公孫述傳》:“公孫述言,老翁,而珠玑拜首。吾聞之,擾亂者,破巢餘卵;良将者,立于危機。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壽昌此羨,何足爾哉!”
破巢餘卵(繁體字)
破巢餘異(古字)
這次掃毒行動隻是破壞了他們的基地,還有很多破巢餘卵需要繼續追捕。
破釜沉舟、破局、破門而入、破除、巢穴、巢湖、餘額、卵化、卵細胞、卵巢
殘留,遺存,餘波。
了結,塵埃落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