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的一種軍職名。《資治通鑒·周赧王四十五年》:“ 趙 軍中候有一人言急救 武安 , 趙奢 立斬之。” 胡三省 注:“此軍之中候也。 漢 北軍中候之官本此。或曰:‘軍中之候,軍吏也。’”
“軍中候”是古代的一種軍職名稱,其含義和背景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軍中候”指古代軍隊中的一種職位,主要職責可能與軍中事務管理、監察或待命執行任務相關。該詞由“軍中”(軍隊内部)和“候”(等待、監察)組成,字面可理解為“軍中負責監察或待命的職務”。
據《資治通鑒·周赧王四十五年》記載,戰國時期趙國将領趙奢曾斬殺一名主張緊急救援武安的“軍中候”,顯示此職位在軍事決策中具有一定權限,但需服從上級命令。漢代“北軍中候”的設置可能源于此職。
需注意,現代部分非權威資料将“軍中候”解釋為成語,表示“待命狀态”,但這一用法缺乏曆史文獻支持,可能與原意存在偏差。
“軍中候”是古代軍事體系中的具體職位,職能偏向監察或執行,而非單純的“等待”。其曆史背景可通過《資治通鑒》等典籍進一步考證。
《軍中候》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在軍隊中等待的人。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在軍隊中等待命令、任務或指示的士兵等。
《軍中候》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冖和亻。冖是覆蓋的意思,表示遮蓋或保護;亻是人的部首,表示與人相關的事物。
這個詞共有9畫,按照筆畫的書寫順序是:冖(2畫)+亻(2畫)+冖(2畫)+一(1畫)+丨(1畫)+一(1畫)。
《軍中候》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明确,最早出現在《漢書·律曆志》中,用來描述等待軍隊命令的士兵。在繁體字中,軍字的“冖”部變為“冫”部,形成了“軍中候”。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軍字的“冖”部以及“丨”部都有多種寫法。例如,冖可以寫成“宀”或“冫”,而丨可以寫成“一”,“丨”,或“|”。因此,在古代字典中可以看到不同的寫法,但語義和意思仍然相同。
1. 他們在軍中候了數天,等待着下一步的行動指示。
2. 軍中候期間,士兵們進行了嚴格的訓練和準備。
3. 軍中候是士兵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保持高度的紀律性和等待能力。
1. 軍隊(jūn duì):指由士兵和武器組成,服從指揮,執行任務的組織。
2. 中等(zhōng děng):指居中位置的,不偏不倚的。
3. 候選人(hòu xuǎn rén):指在競選或選拔中被列為可能獲選的人。
等候(děng hòu)、守候(shǒu hòu)、等待(děng dài)。
出擊(chū jī)、行動(xíng dòng)、進攻(jìn gōng)。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