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红色缯帛上的彩绘。 汉 陆贾 《新语·本行》:“雕刻綪画不纳於君,则淫伎曲巧絶於民。”
綪画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与字书进行考释。根据权威辞书及古籍记载,该词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綪”的本义
“綪”读作qiàn(《汉语大字典》注音),本指赤色的丝织品,亦指染赤色。《说文解字·糸部》释:“綪,赤缯也。”引申为赤色。
来源:《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1320页。
“綪画”的复合含义
该词属动宾结构:“綪”为赤色,“画”指绘饰。合指在织物或器物上施以赤色纹饰,多见于先秦礼制语境。如《左传·定公四年》载“綪茷”(“茷”通“旆”),指诸侯旌旗的赤色镶边纹样。
来源:《春秋左传正义》,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本。
《左传·定公四年》原文:“分康叔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西晋学者杜预注:“綪茷,大赤,取染草名也。”清代训诂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指出:“綪茷谓以赤缯为旗之旒。”印证“綪画”与礼器装饰相关。
来源: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部分学者认为“綪茷”应作“蒨旆”(如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但主流观点仍从《说文》训“綪”为赤色缯帛,强调其与古代染色工艺及礼制的关联性。
来源: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9年;《古文字诂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结论:“綪画”指以赤色颜料或丝线进行绘饰的工艺,特用于先秦贵族仪仗、服饰的纹样制作,承载礼制等级符号功能。其释义需依托《说文》《左传》等核心文献及历代注疏互证。
“綪画”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iàn huà,其核心含义指在红色缯帛上的彩绘。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字义构成
历史文献例证
百尺无枝本妇比价裨王谗谄常境此者丛夥从义郎二郊讹未访讯飞箝蜂起凤史腐臰怪巧国本沆瀣浆函数诃难后年缓服皇胄俭腹高谈叫名接替金藏云绝路逢生康有为括市鳞崪禄筭没讲究梅黬鸟鼠蹑蹀鹏雕飘堕疋夫遣声擒贼先擒王人怨神怒软面筋入相入乡问俗桑里三四湿乎乎,湿呼呼霜笛刷丝砚水上运动素器谈不上天浔卫生巾吴闉厢房相濡以泽狎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