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跄跄的意思、跄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跄跄的解釋

(1).形容走路有節奏的樣子。《詩·小雅·楚茨》:“濟濟蹌蹌,絜爾牛羊。” 高亨 注:“蹌蹌,步趨有節貌。”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恚恨》:“豈不畏天下窺公侯之淺深與,著緑袍,乘驄馬,蹌蹌正色,誰敢直言?”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結構》:“ 唐 則詩人濟濟, 宋 則文士蹌蹌。”

(2).飛躍奔騰貌。《漢書·揚雄傳上》:“秋秋蹌蹌,入西園,切神光。” 顔師古 注:“秋秋蹌蹌,騰驤之貌。”

(3).舞貌。《書·益稷》:“笙鏞以間,鳥獸蹌蹌。” 孔 傳:“鳥獸化德,相率而舞,蹌蹌然。” 陸德明 釋文:“蹌,七羊反,舞貌。” 漢 揚雄 《法言·問明》:“鳳鳥蹌蹌,匪 堯 之庭。” 李軌 注:“蹌蹌者,步趾之威儀也。”

猶踉蹡。醉步貌。 清 褚人穫 《堅瓠六集·醉學士歌》:“ 宋生 微飲兮早醉,忽周旋兮步驟蹌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跄跄”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讀音不同時意義也有所區别。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讀音與基本含義

  1. qiāng qiāng(常見讀音)

    • 形容步态有節奏、合乎禮節:多用于描述行走時的莊重姿态。例如《詩經·小雅·楚茨》中的“濟濟跄跄,絜爾牛羊”(),意指衆人步伐整齊地準備祭祀牛羊。
    • 舞貌:指舞蹈時的姿态,如《書經·益稷》中“鳥獸跄跄”,形容鳥獸隨樂起舞的狀态()。
    • 飛躍奔騰:漢代揚雄《甘泉賦》以“跄跄”形容神獸奔騰的姿态()。
  2. qiàng qiàng(較少見)

    • 部分典籍中可能與“踉跄”混用,但更強調動态的跳躍或行走不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二、與“踉跄”的區别

三、古籍中的典型用例

  1. 禮儀場景:如《荀子·大略》以“濟濟跄跄”形容朝堂上的威儀()。
  2. 自然描寫:漢代文獻用“秋秋跄跄”描繪神光躍動()。

四、字形與結構

“跄”為形聲字,從“足”部,本義與足部動作相關()。左右結構,筆畫共11畫。

如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現代用法,可參考《漢典》《詩經》注疏及語言學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跄跄》的意思

《跄跄》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蹒跚,步履不穩的樣子。形容行走時姿态不穩,不太穩定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跄跄》這個詞的部首是“足”,總共有17個筆畫。

詞源和來源

《跄跄》的意思來源于其形音字義。這個詞本身就是模仿跌倒時行走聲音的拟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出現在形容人跌倒、行走不穩或疾步走動的場景描述中。

繁體字

《跄跄》的繁體字為「蹌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字形稍有不同,采用字頭半包圍的寫法,上半部分為“行”字旁,下半部分為“倒”字旁。

例句

1. 他踉踉跄跄地走過狹窄的街道。

2. 小狗剛學會走路時,總是跄跄跌跌。

組詞

跄躍、喜跄、跄踉、跄邁、跄蹌

近義詞

蹒跚、踉跄、踉蹌、跌跌撞撞

反義詞

穩健、穩當、步履輕盈、穩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