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畔的水溝。《左傳·襄公十年》:“初, 子駟 為田洫, 司氏 、 堵氏 、 侯氏 、 子師氏 皆喪田焉。” 杜預 注:“洫,田畔溝也。” 孔穎達 疏:“溝洫俱是通水之路,相對大小為異耳,皆於田畔為之,故雲田畔溝也。”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二編第四章第四節:“ 周靈王 九年(前563年), 鄭國 執政 子驷 整頓‘田洫’以正疆界。”
“田洫”是漢語中一個與古代農業相關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含義
“田洫”讀音為tián xù,指田間的水溝,主要用于灌溉、排水或分隔田地。其結構由“田”(田地)和“洫”(水渠)組成,屬于具體名詞。
曆史背景與功能
文獻記載
例如《左傳·襄公十年》中“子驷為田洫”,描述的是春秋時期鄭國子驷主持修建田間水渠的史實,體現了“田洫”在古代農業管理中的重要性。
其他釋義
部分資料提到“田洫”可引申為田地幹旱缺水的形容詞性成語(如“田洫的情況”),但此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田洫”核心指代古代農田中的水利設施,兼具實用性和制度性,是研究中國農業史的重要概念。
田洫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漢字組成。下面将對田洫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詳細介紹。
田洫是指農田中流水的溝渠。它是農田灌溉系統中的一部分,用于引導水流、調節水量和排水。在農業生産中,田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田洫的部首是 "田" 和 "氵" ,它們分别代表田字的義頭和水的義頭。田洫的總筆畫數為13,其中田的筆畫數為4,洫的筆畫數為9。
田洫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它們分别代表着農田和水渠。在古代農業興盛的時期,為了增加農田的灌溉效果,人們修建了田洫。
繁體字中,田洫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田洫」。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田洫的樣子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籍和古代銘文的記載,漢字的形态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然而,由于缺乏确切的證據,我們無法确定古代田洫的具體形态。
1. 農民們修建了田洫,以提高田地的灌溉效果。
2. 這片農田需要修建新的田洫,以應對幹旱季節的需水量。
田洫可以與其他詞組合形成新的詞語,比如:田洫水泵、田洫灌溉、田洫排水等。
田洫的近義詞包括:水渠、水溝、灌溉渠等。
田洫的反義詞包括:旱田、旱溝、幹渠等。
【别人正在浏覽】